湖北非遗房县“火龙”出灯啦!带你乐玩元宵!

2018-03-02 09:06  

房县火龙,一种以舞龙为载体,在鼓、锣、大号等乐器伴奏下,配合烟花的群体娱乐健身活动。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是房县春节期间一项不可或缺的民间文艺项目。已入选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房县火龙一般玩四天  

房县火龙在晚上玩耍,从正月十三开始“出灯”,一直玩到正月十六“倒灯”,前后持续四个晚上。玩龙是有讲究的, 舞龙者裸露四肢,身着红短裤,头束红布巾,在“咚-咚-咚!呛-呛-呛!”的锣鼓声中,喂珠人沿街叫喊:“要‘花子’啊!要‘花子’啦……”这时观灯者要向舞龙者燃放“花子”(烟花)助兴。有时东街、西街、南街、北街的四条火龙正好相遇,顿时喊声四起,锣声阵阵。观灯者纷纷点燃“花子”猛烈喷放,火龙在“花子”的燃烧中来回游动,上下穿行。

如遇大户人家,火力更为猛烈,上下街头重兵把守,石“花子”、砖“花子”、牛角“花子”放个不停,这可难坏了玩龙的,只听到有人喊:“冲出去!冲出去……”好客的主人这时又拿出更多的“花子”和鞭炮燃放。只见喂珠人的龙珠在空中上下舞动,一会黄龙下海,一会二龙戏珠,逗得龙头腾云驾雾,龙身、龙尾在龙头的带动上下左右翻滚,灯会进入高潮。“冲出去!冲出去……”喊声迭起,但街道水泄不通,哪里还有一点出路?一排排大“花子”、小“花子”的喷射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男女老少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长长的街道,上下几里地火光冲天,硝烟四起,远远看去整个街道已成火海,恰似一条长长的“巨龙”。天上月儿明,地上火龙舞,真有“灯影与星月交辉,爆竹与弦歌竞扬”的热烈气氛。这时,也有大人抱着孩子在火龙下穿行,耍龙的和观灯的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盛会,玩的就一个惊心动魄。老人说,这样可以辟灾驱邪,保一年平安。这时的山城沸腾了,元宵的热闹也达到了顶点,这样的场面要持续整整四个晚上。

正月十六,灯会就要结束了,叫做“倒灯”。“倒灯”这天晚上,火龙要回到它的出发地,龙还是要耍的,只是没有前几晚的热闹,看灯人也渐渐散去,只是还有些好热闹的孩子跟着火龙不愿离去,直到燃放完最后的“花子”。这时的火龙已是千疮百孔,可“龙皮”成了抢手货,你一块、我一块,特别是有些老人为得到一块“龙皮”紧追不舍,有的要跟上几里地。听说用“龙皮”做成衣裳穿在孩子身上,可保一年不生病。就这样到最后,一条几十米长的火龙只剩下一身铮铮“龙骨”了。最后的仪式是,玩龙者一把火烧了“龙骨”,送火龙上天,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房县火龙制作过程

扎火龙是一个技术活,舞龙有讲究,扎龙更是有讲究。一条火龙需要十几道工序……劈竹篾、扎粗坯、装灯饰、上漆、上色、挂胡须……

房县火龙不分大小,一般由12节或13节组成,多少要看农历的月份,不闰月扎12节,闰月就扎13节。扎好的火龙连绵一里多路。耍龙时,要在每节龙肚里点上一支腊烛,全身通亮,所以也叫“龙灯”。

扎龙头是制作火龙的关键,龙头需要扎工与绘工结合,好的龙头,不仅做工精细,而且绘工也要一流,目光传神,气势威严,舞动起来才能活龙活现,流水行云。

早在汉代,舞龙就作为祭祀先祖、祈求甘露的一种仪式出现。现在,舞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着吉祥的节庆文娱民俗。房县舞龙最具特色的是舞火龙。舞龙队一般共有14人,即举龙头、龙尾各1人,每节1人;1人举龙珠“喂珠”;1人敲锣,2人抬1面大鼓,边走边敲,发出“咚咚咚、嘡嘡嘡”的响声;前有排灯、过山大号、锣鼓;中有船灯和演出队伍;压轴出场的就是龙灯。人们听见“咚咚咚、嘡嘡嘡” 的响声,就知道好戏要上场了,纷纷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向街头。人群拿着尺把长、装有火药的“花子”,追赶舞龙队。一时间,烟花四射,祥龙飞舞。舞龙的人头扎红巾,赤背,只穿短裤,不停地变换舞技,应对放“花子” 的观众。而观众追赶舞龙人放“花子”,如若舞龙人跑得不快,“花子”就把他们的脊背烧得生疼黢黑,舞得快就可躲过。

(责任编辑 彭云鹤)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