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特约记者 杜达巍 通讯员 王鹏 报道:2015年,房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工会主席张力,被派驻到离县城125公里的上龛乡二荒村担任该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指挥棒”作用,团结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深入调研,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建强村级党组织,筑牢脱贫攻坚堡垒,得到了全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支持与肯定。
在他的带领下,村级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党支部的凝聚力得到提高,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上级肯定。该村在2015年县直单位精准扶贫“四双”帮扶年终考评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绩,2017年“四双”帮扶工作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张力先后荣获全县驻村帮扶优秀“第一书记”,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
深入调研 确保精准帮扶
入村以后,张力就开始带领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走访,每到一户,他都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收入情况和生活状况,询问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做好记录。同时,向他们宣传讲解精准扶贫政策,鼓励引导贫困户借助帮扶政策脱贫致富。“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就是要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把每户的情况摸清摸透,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张力说。在他的带领下,工作队访遍了全村170余户农户,累计行程达千余公里,为开展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上龛乡山大人稀,群众居住分散,部分贫困户距离村委会60余公里,且通讯不畅,张力多次上门走访却遇不到人,他就和工作队的同志用纸条给群众留言,约定下一次的走访时间。经过不懈努力,张力对全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哪家有几口人,有没有生病卧床的老人,有没有读书的孩子,家中发展了什么产业,住房安不安全,吃水困不困难,他都非常清楚。
村民刘某在外地有房产,夫妻俩常年在外务工,有一定的积蓄,没被评为精准扶贫户,心里有想法。张力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多次上门为他们讲解政策,刘某反映儿子在外地因户口问题无法入学,张力就到县教育局咨询政策,帮其解决了儿子读书问题。去年,刘某查出身患癌症,为了治病,他变卖了房产,花掉了全部积蓄。在当年贫困户精准再识别动态调整中,张力与村两委沟通按照规定程序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列为大病救助对象,还帮其申请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资助,鼓励刘某积极治疗。
张力耐心的走访调研和细心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群众有不懂的政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或遇到了什么麻烦,都爱向张力咨询或向工作队求助。
发展产业 提升农民收入
二荒村土壤适合种植烟叶,多年来,种植烟叶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群众种植天麻、川乌、贡术等中药材。张力认为,随着国家控烟政策的出台和相关政策的推行,烟叶种植会逐渐萎缩,成为 “夕阳产业”,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尽早谋划替代产业。他经过深入考察调研,经与村委会反复交流讨论,并结合当前市场前景,决定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养殖产业,依托二荒村天然生态环境,逐步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利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把二荒村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出房县,销往全国。
为了让贫困户打消顾虑,鼓励他们放弃烟叶种植转为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产业,张力决定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发动有一定经济头脑、有致富技能的村民先行先试,再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寿带头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有药材种植经验的41户贫困户发展桫椤、川乌1000亩,天麻1930池,户均年增收2500元;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辉林成立蜂蜜养殖合作社,采取发蜂箱、供技术、包回收的养蜂“直通车”模式,带动33户无劳力贫困户养殖中华小蜜蜂380箱,户年均增收2000元;在外务工多年的贫困户许兴华2017年底回家开办养鸡场,半年时间发展到养鸡1500余只、销售鸡苗600余只,张力帮其寻找市场,解决其后顾之忧;贫困户彭平贵通过金融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种植乌天麻2亩,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如今,彭平贵不仅还清了贷款,还通过进城安置政策,在县城购买了一套政府回购房。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道路。
建章立制 筑牢脱贫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引领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担任“第一书记”后,张力始终牢记宗旨,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荒村党组织长期存在管理制度缺位、工作缺乏计划、党员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村民不满。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张力本着“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来激励人”的方法,着手制定规章制度来推动村级各项事业发展。加强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坚持学习、会议、值班等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带好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活动,加强党员教育,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植于党员心中;坚持公正公开、规范管理。规范党务、村务公开,坚持重大事项、涉及民生和群众利益事项公开讨论、集中评议,让党员群众当家做主。
通过建章立制,村民们对村“两委”班子的评价大为改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逐步显现。几年来,村里建起了蓄水池和清水池各11座,开挖管沟8公里,铺设供水管网12.89公里,解决了全村180余户620名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筹资10余万元为贫困户发放了168套农机,修建通村公路5公里,为集中居住点安装了路灯。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村“两委”的公信力逐步提升,也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认可。
“回顾这三年多的扶贫经历,我已经与二荒村分不开。”张力表示,组织把“第一书记”派下去就是想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他将继续扎根农村真情帮扶。图为张力(右)给贫困户讲解扶贫政策(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