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脱贫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脱贫

2018-06-27 08:44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柯勇 王艳 报道:近年来,城关镇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将党建与脱贫高度对接、深度融合,充实党建力量,聚集党建资源,延伸党建职能,夯实党建基础,推进脱贫攻坚。

夯实“服务链”, 助推脱贫攻坚新动力。“服务也是生产力”。近年来,城关镇党委领导班子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抓好“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一是抓阵地。镇党委注重抓好对每个村(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并进行了统筹规划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口、地理位置、资金来源、村(社区)级发展规划等因素,按照“五务合一”要求制定建设方案。新建10个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改造升级8个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形成了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于一体的党员群众综合服务平台,为贫困村精准扶贫议事决策和工作开展提供了主阵地。二是抓创新。坚持“三官”巡村、创新“五长”工作、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构筑起一条畅通民情、排解民难的“绿色通道”;创新村(社区)后备干部选拔制度,公开选拔村(社区)后备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三是抓服务。为了让群众去了能找到人,找了能办成事,镇制定了一套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各村(社区)也建立党员干部挂牌值班制度,保证了每天都有村干部在岗,推行“阳光服务”;四是抓作风。首问责任制保证了群众办事有人落实;办结回复制度保证了群众办事有回音,形成了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锻炼、工作在一线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进一步转变机关干部作风;五是抓公开。不断加强对镇村级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在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限、档案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建强“生力军”,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在脱贫攻坚路上,党员干部是关键。城关镇着眼有能力、有精力、有底气,大力建强脱贫攻坚最能打仗的“生力军”队伍,为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抓“空降军”,派好管好用好“第一书记”。镇和镇直单位加强精准选派、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确保第一书记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目前,今年18个村(社区)都配备了第一书记,他们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帮助所驻村(社区)梳理发展措施300多条,共争取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产业项目10余个。注重压实第一书记责任,强化管理。一方面,对干得好的,以物质上、精神上、政治上的多重鼓励,让第一书记有盼头、有奔头、有甜头。并对第一书记实现痕迹跟踪管理,实行一日一签到、一周一统计、一月一通报。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及时“召回”调整处理,决不“手软”、决不“姑息”。二是强“先行军”,发挥党员干部“火车头”作用。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城关镇注重让党员当先锋、干部作示范,注重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与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有机融合,突出“两个带头人”作用,培育“带头人”“领头羊”“火车头”。坚持政治思想强、创业意愿强、创业基础强、带领能力强“四强”标准遴选培育对象,注重把村(社区)干部、农村党员培育成创业致富带头人,将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成农村党员、村干部,提升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双带”能力,形成了党员干部用心帮,贫困群众用力干的脱贫攻坚大合唱。三是引“返乡军”,大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组织在本土“能人”中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引领返乡农民工艰苦创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呈现出“雁阵归巢”返乡创业生动局面。陈运林在三海村党支部的召唤下,回村于2015年11月正式在房县工商局注册登记房县运林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流转59户农户土地210亩(贫困户10户29.3亩),解决劳动就业30余人(贫困户12人),年付工资10余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农场效益达30万元,2018年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示范家庭农场”。

选好“主心骨” 增强脱贫攻坚聚合力。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村民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如何让“主心骨”成为“硬堡垒”,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为此,城关镇建强了脱贫骨干队伍,选好“好人好马上一线”,提升了脱贫攻坚能力。一是选好能人“挑大梁”。围绕精准扶贫需要,近年来,城关镇积极实施“能人治村”战略和“双回归”工程,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致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标准,先后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员军人、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本地创业青年中,选拔16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5名能人新任村党组织书记,32人进入村级后备干部工作岗位。二是提高待遇聚人心。从满足村(社区)干部基本生活需要出发,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让村(社区)干部全身心、全时段投入脱贫攻坚工作。每年统筹资金20多万元提高在职村(社区)干部报酬 ,使村(社区)主职干部可达到每人每年 7万元,村副职干部、后备干部待遇,分别可达到 5.5 万元和 3.5 万元。三是支持创业增底气。探索实施村干部创业支持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近来来,每年统筹200万元资金作为银行贷款贴息支持村干部创业,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社区)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先后培育村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12人,带动近20000名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建立村集体经济情况台账,按每村 10万元标准对集体经济“空壳村”给予扶持,实施樱桃、黄酒、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培育力度和扶贫小额信贷力度,大力拓展电商等产品销售渠道,全面解决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问题,让贫困村整村脱贫、稳步出列。四是分批培训促担当。突出惠农政策、产业发展和实用技术等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全镇村(社区)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机关干部、村干部开展抓基层党建促进精准脱贫专题轮训,着重解决“村(社区)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如何担当”的问题,让村(社区)支部书记切实增强脱贫本领、树牢担当意识。

创新“党建+”,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中,城关镇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崛起,转变传统思路,深入推进农村“党建+”工作。通过扶持贫困村选择一个主导产业、组建一个农民合作社、设立一个风险补偿金、建立一个部门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提高扶贫实效,确保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城关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如今,全镇18村(社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探索“党建+特色产业”“党建+电商”“党建+旅游”等多种模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在这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党建+”在城关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激发出强劲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八里村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大力发展樱桃种植等产业,全村发展樱桃3000余亩,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使家乡从“空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樱桃村”。同时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城关镇处处呈现出“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干部一盏灯,一个支部一堡垒”,正用“绣花”的功夫,聚焦每一个村、每一家贫困户,以“强基层”推动“富百姓”,做到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跟进到哪里,展示了新时期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