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琳 报道:近年来,化龙堰镇一直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围绕“村村都有扶贫车间,户户都有增收项目,人人都有劳动所得”的产业发展思路,先后帮助近500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6名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挣钱与顾家两不误。
长望村扶贫车间
积极引进市场主体 加大扶持力度
在发展扶贫车间时,化龙堰镇结合东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产业转型和本地劳动力“挣钱”与“顾家”两难的实际,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上阵,主动上门、多次拜访企业负责人,用真心、用政策、用服务赢得企业青睐,通过带领实地参观、对比区位优势、树立共赢理念,先后成功引进了广东裕丰发时装有限公司、雄耀体育、贝乐鼠服装、青松鞋业、麦登汽配、兆丰电子以及天健服饰等7家工业企业,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市场主体成为扶贫车间发展的主导力量,让扶贫车间的发展有活力、有特色、有效益。
“政府积极帮助解决在厂房建设、机械设备采购以及招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我们非常感谢”在上营村扶贫车间厂房建设现场,广东裕丰发时装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德群告诉笔者。
根据《房县创办扶贫车间的实施意见》(房扶指发【2018】8号)文件要求,化龙堰镇充分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在政策允许的原则下,积极为企业协调在资金、用工、培训以及销售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先后为企业争取各项政策资金近200万元,确保每个企业都能够让扎下根、安下心、用足劲儿、快发展。
渭沟村扶贫车间
创新建设模式 村村皆有车间
针对各村村情不一、特色各异的现状,化龙堰镇采取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扶贫车间建设办法,先后探索出扶贫车间三种建设模式,形成了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使用权交由企业、定期签订协议的发展模式。
一是“厂房式”扶贫车间,结合易地搬迁政策,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充分利用镇、村集体老厂房、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房屋,通过简单维修、装饰,先后在长望村、上营村、高桥村等村建成“厂房式”扶贫车间6个,引导周边村贫困人口300余人就近就业。二是“作坊式”扶贫车间,面对部分村土地有限、贫困人口较少的现状,采取利用闲置的农家庭院、农户民宅设置分散加工式的“扶贫车间”,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麦登汽配有限公司在上湾村设置“扶贫作坊”1处,带动50余人就近就业。三是“家庭式”扶贫车间,通过将扶贫车间建在每个普通群众的家里,灵活用工方式,带动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但具备劳动能力以及为了照顾亲属无法离家的贫困劳力,引导企业通过代加工的方式,让贫困户实现在家就业。
截止目前,化龙堰镇6个村的“扶贫工厂”、2个村的“扶贫作坊”已投产运行,3个村的“扶贫工厂”正在快速建设中,已初步形成扶贫车间遍地开花,村村皆有扶贫车间的良好态势。
高川村扶贫车间
惠及贫困群众 人人收入稳定
“以前农闲的时候没啥事做,一般都打麻将,现在村上有了扶贫车间,不仅有了活儿干,一个月下来还能挣1500元左右”在渭沟村贝乐鼠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贫困户李相菊一边用脚快速的踩着缝纫机做工一边高兴的告诉笔者。
化龙堰镇一直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解决贫困群众收入不稳定的重要途径,通过户院会、党员群众会、入户走访以及qq、微信群等方式加大宣传,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018年3-6月,7家工业企业为500多名群众共计发放工资超过20万元,不仅有效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使留守儿童有了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而且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同时,考虑到在扶贫车间工作的绝大多数是留守妇女,她们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照顾小孩儿上面,为了让每个贫困群众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工上,提高月收入,有效改变生活状况。化龙堰镇探索在每个扶贫车间旁建设简易的“四点半”学校,现已成功建成“四点半学校”2所,惠及200余名贫困群众和50余名小孩儿,每天放学之后,贫困群众的小孩儿都会集中在一起,由专门的志愿者负责帮助辅导学习。“在扶贫车间,又能带娃子,又能挣钱,还能和家人团聚,我觉得比较满意”长望村村民杨红霞如是说道。
未来,化龙堰镇将进一步加大扶贫车间创建宣传力度,因村因户施策,“不落一村,不落一户”,搭建更多增收平台,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能够留在家乡、实现就业、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