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林 高旭 报道:11月2日,房县农业局和县移民局联合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班在姚坪乡虎尾沟村如期举行,县内农业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农民送上了银杏矮化密植栽培,茶叶栽培,猪牛羊养殖等实用技术盛宴。
房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突出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不断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加速成果推广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立足质量兴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围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市场需求变化,突出生态底色、地方特色、产品成色,调整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林果、中药材、山羊、茶叶、蔬菜、黄酒、烟叶“八大”特色产业。全县已经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30万亩。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加结合,农文旅融合”的原则,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为方向,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以主体功能区、产业经济带、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探索出“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路子,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迈进,努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立足绿色兴农,推行一批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为农村生态宜居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大力推进中药材、食用菌、蔬菜、茶叶、畜禽标准化生产,紧扣“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抓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化肥施用量减少10%。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管理办法,抓好农用地土壤治理与修复,提升耕地质量。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强化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集成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农作物病虫害平均防效、统防统治覆盖率、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80%、34%和25%。
立足品牌强农,加快优良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提升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走出一条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的发展路子。深入挖掘本土特色产品,力促形成地标性产品核心力量。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产地57万亩,认证绿色、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49个。“武当及图”、“房陵本草”获中国驰名商标,房县香菇、黑木耳、冷水红米、黄酒、北柴胡、娃娃鱼、虎杖、樱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房陵牌丹参”、“房陵本草牌柴胡、白及”等产品荣获湖北名牌产品,“房县小花菇”和“房县黑木耳”分别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和《从农田到餐桌—走近房县》栏目播出,黑木耳和香菇品牌价值分别为6.06亿元、5.93亿元。
强化示范引领,着力培育一批技术集成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科技精品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采取典型示范带动,创办了土城百万袋食用菌、军店万亩中药材、城关万亩樱桃、窑淮万亩有机茶、红塔万只山羊、野人谷万亩高山菜、九道万亩烟叶等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全县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产业基地达27个,500亩以上地块达86个,专业村121个,示范户3100户,形成了县有示范园、乡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农业科技转化率达65%。农业科技示范园已成为全县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推广培训基地。
强化科技扶贫,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为农村稳定脱贫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深入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69名优秀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工作。围绕“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队伍”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和新型职业农民。从2014年起,全县先后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6班(次),培训人数达2671人,涉及10多个专业,学员涵盖全县以农业生产为主、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投入能力的农村劳动力。通过推广完善“包村联户”工作机制和“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新模式,全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400名,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8个,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14项,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同时,统筹农业、人社、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对贫困劳力开展“零负担”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综合素质,已累计组织贫困劳力参加各类技能培训315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