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绘画创作的张宗权。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罗毅 图/记者 吕世银
说起退休后的生活,今年76岁的房县画家张宗权对两件事记忆犹新:参与了四方山明清石雕园神像修复;耗费7年时间绘就10米长卷《房陵古城图》,让房县人们记住故乡的模样。为了让退休后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在4年前走进房县老年大学,教学员们绘画,一直坚持到现在。
修复四方山明清石雕园神像
现在市民到四方山游玩,很多人都会到明清石雕园看一看,这里有30多尊神像。对于这些神像的来历,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这批石雕文物均出自明、清时期,由于历经沧桑,大部分都残缺不全。后来,十堰市博物馆和房县文化局联合对部分石雕做了修复。
今年76岁的张宗权参与了这次修复工作。张宗权是房县人,1960年,不到18岁的张宗权还在房县一中读书,当时,《房县报》需要美术编辑,张宗权被选中,随后被派往湖北美术学院学习。他在报刊插图训练班里学习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回到房县成为美术编辑。“就是给报纸画插图。”张宗权回忆。
后来,《房县报》撤销后,张宗权进入房县电影公司,画宣传画和幻灯片。几年后,他又到房县文化馆担任一名美术辅导干部,一干就是15年。2002年,张宗权卸任房县文化局工会主席。
修复四方山明清石雕园神像正是张宗权临近退休时做的一件大事。四方山明清石雕园里的石雕塑像,多半来自十堰市周边大坪、大川等处,属武当山外围的遗存文物。这次神像修复工程完工后,省内主要媒体专门对修复工程进行了报道。
耗费7年绘就房县版《清明上河图》
2008年的一天,张宗权的一位老朋友突然找到他说:“我看新闻报道说,均州古城图、郧阳古城图都出来了,我们房县也不能落后呀!你是房县有名的画家,应该担起这份责任。”朋友的话激起了张宗权对房陵古城的记忆。这里,亦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张宗权对房县文化历史有研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民间手工艺制作等方面都很有造诣。
在决定创作房县古城图时,张宗权就给自己定下目标,在绘制每个标志性建筑前,都必须清楚它原来的位置。就这样,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图书馆被他跑了一个遍。“查得最多的是明清版房县地图、民国24年版房县志、1984年版房县志等,我希望根据其中的文字描述还原古城原貌。”
创作之初,张宗权就想到有难度,可实际上难度之大远远超过他的想象。老人口述、史料记载毕竟有限,他觉得还必须寻访。哪里有一株古树?是什么树?他都必须搞得一清二楚。每当听说哪里还有一个小古院、一扇古门、一堵古墙,他都要去看看。有一次,为了拍几张老房子的照片,张宗权带着儿子几千元钱的单反相机,结果不小心摔坏了。有几次,拍摄资料的时候,突然遇到大雨,他全身被淋湿。可每当拍到一幅能够体现房县县城旧貌的照片时,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
对于这幅画,房县的主要领导更是相当重视,多次邀请60岁以上老人在一起召开座谈会,让老人们仔细回忆房县县城旧貌,为其创作提供宝贵资料。2012年9月的一天,著名画家罗国士回房县老家参加活动时,得知张宗权正在创作《房陵古城图》,便为其提供建议。
张宗权患有高血压,不能久站,可创作需要站着才行,他经常腰腿疼痛得厉害,创作期间更多次累倒,3次到十堰城区医院住院做手术。历经7年创作,《房陵古城图》终于完成。这幅画长10米,比10幅《清明上河图》还大。
《房陵古城图》以西门河为主线,然后围绕这个主线展开,西边到二郎岗,东边到泰山庙,综合反映出100多年前房县的地理文化、风土人情、市民生活等,对于研究房县过去的经济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更多房县人,尤其是对这座古城没有什么印象的年轻人,从图里了解城市的过去。
在老年大学坚持给学员上课
退休后,张宗权发挥余热,2014年,72岁的他走进房县老年大学,成为了绘画班的老师。到如今,他已经在老年大学教了4年绘画课。
张宗权说,来老年大学学习的学员,有的有绘画基础,有的从零开始学起,但是每个人的学习劲头都很足。这几年来,学员数量也慢慢增多。特别是最开始的那一批学员,4年来都在坚持学习,没有一个人离开。为了方便学习,绘画班还建立了微信群,大家在群里交流学习的经验,分享自己的作品。
张宗权说, 长期和这些学员们在一起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年夏天的一天,他给学员上课时,身体突然不舒服,学员们发觉后,所有人一起帮忙,把他送回家,这让他十分感动。
张宗权说,随着自己的岁数慢慢增加,尽管他平时画画创作的时间少了,但是给老年大学的学员上课从未间断。“以后只要我的身体还可以,就一直教下去。”张宗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