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启龙 石明鑫 报道:3月16日,记者在房县化龙堰镇上营村蔬菜种植基地看到,新建的节水渠环绕着千亩大棚,涓涓清流通过滴灌设施滋润着嫩绿的菜苗。水利惠民工程解决了农业发展 “口渴”问题,增强了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带动该村59户177人脱贫摘帽。
近年来,房县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着力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为贫困村脱贫致富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水利工程助增收
房县有“十年九旱,九旱九灾”之称,长期以来,该县农业一直靠天“吃饭”,农业大县在粮食丰产丰收上很少“显山露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利事业关乎脱贫攻坚战输赢成败。为筑牢农业生产基础,助力脱贫攻坚,确保水利工程持续稳定为受益区域提供供水、灌溉等保障,房县科学规划、创新举措,通过固水源、引活水、节约水,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耕地用水问题。
固水源。举全县之力为“跑冒滴漏”病险水库做“手术”,确保水库成为永不枯竭的“大水缸”。近5年来,该县共投资1.6亿元,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59座,年新增蓄水量800多万立方米,蓄引水量达1.2亿立方米,新增及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2.5万亩。
引活水。军店镇中村村通过“U型”节水渠为农田引来“活水”,让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田。据相关数据显示,该县水利部门建设的“U型”“T型”节水渠年实现节水1200万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由45%提高到95%,全县每年从水中多“捞”出粮食900余万公斤。
节约水。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是破解农业发展“口渴”的有效手段。该县通过建设滴灌、微灌、微喷等节水灌溉设施,让蔬菜基地、耳菇基地不再“喊渴”。土城镇通省馆村黑木耳基地在微喷设施的“呵护”下,年年实现丰收。2018年,该基地带动68户贫困户务工增收27万元。
饮水工程润民心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房县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事、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
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流喷涌而出,李会英一边洗菜,一边笑着说:“现在用水真方便,再也不用挑水吃了。”像李会英一样,全县14.64万贫困人口吃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
房县综合考虑水源位置、村庄布局、用水需求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管网延伸式供水、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三种供水模式。根据集中安置点人口密度,科学规划实施集中供水工程,解决易迁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对城北水厂进行扩容改造,采取管网延伸的方式,让红塔镇朱湾村、谢湾村、营盘村等8个村及白鹤镇石堰河村、孙家湾村等10个村2.2万人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为让分散居住的贫困人口喝上自来水,房县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压井等供水设施。野人谷镇东坪村山大人稀,地表水源严重不足,2018年11月,房县水务局在该村建设了一个小型机井,实现全村家家通自来水。
加大监管力度,遴选确定房县清溪维养有限公司对26座水厂实行代管,通过维修派遣、规范管理等举措,确保水厂出水水质安全达标。近4年来,全县投资2.89亿元,兴建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308个、分散式饮水工程870个,惠及682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14万余人。
水保工程绿土地
“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这种景象在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房县大地到处可见。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水,得益于政府对水土流失的不懈治理,近5年来,该县多措并举实施固水保土工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山清水秀。
在实施固水保土工程中,房县采取植树、工程和农耕等方式,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植树措施以种植生长快的本地树种板栗、香椿、刺槐为主,同时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冬枣、薄壳核桃等优良树种。工程措施主要以修建旱地水窖、蓄水池、沼气池,维修山塘、整治溪沟、改造河道为主。农耕措施即建设基本农田,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生态移民、山羊圈养,促进群众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激发群众投身流域治理的积极性。
为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房县采取“政府搭台,部门唱戏,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各部门相关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发挥整体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按规定开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户、专人、专账、专管、专用,不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滞留、挤占、挪用、截留项目建设资金。在建后管护上遵循“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属地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护相结合”等原则,确保工程发挥效益、农民得到实惠。
治理水土,让荒山添上绿色,让河水更加清澈。近年来,房县先后实施 “长治”八期、“丹治”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小流域41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77.85%。目前,全县小流域内经果林实现年收入10.8亿元,林农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房县通过实施水利扶贫,不仅为生态环境换上了“绿色新衣”,也为贫困群众开辟了“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