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因村施策创新扶贫车间新模式

2019-05-02 17:21  

房县新闻网讯 融媒体记者 李硕 报道:我县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提高就地就近就业承载能力,引导企业把扶贫车间办到乡镇和村组,确保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

在房县青峰镇新城小区里,每天有120多名员工在小区一楼的的车间里面上班,有的员工就居住在居民楼上。“这种‘上楼居住、下楼就业’的模式,使留守儿童不再远离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贫困户可在家门口务工。

在我县扶贫车间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规模也在扩大,模式更加灵活。各地针对各村村情不一、特色各异的现状,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三种扶贫车间建设模式:

第一种是“厂房式”扶贫车间,结合易地搬迁政策,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充分利用镇、村集体老厂房、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房屋,建成“厂房式”扶贫车间,引导周边村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第二种是“作坊式”扶贫车间,结合部分村土地有限、贫困人口较少的现状,采取利用闲置农家庭院、农户宅院开办分散加工式扶贫车间。

第三种则是 “家庭式”扶贫车间,通过将扶贫车间建在普通群众的家里,采取灵活的用工方式,带动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但具备劳动能力以及为了照顾亲属无法离家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不同的建设运营模式,承载的是全县上下力战贫困的决心,带来的是共赢的致富效果。近年来,按照集中与分散、车间与作坊、工业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该县将就业扶贫作为推动扶贫对象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整合生产要素,积极探索产业脱贫新模式,提高就地就近就业承载能力,引导企业把扶贫车间办到乡镇和村组,确保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劳动有收入”。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厂房式”扶贫车间和“合作社式”扶贫车间两种模式,在全县12个乡镇共建设81个扶贫车间。这些扶贫车间涉及电子科技、清洁用品、服饰、鞋业、农业、酒业、体育用品、园林、卫浴、药品、五金、汽车配件等行业,累计吸纳5265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01人,月平均收入可达1800余元。如今,建在田间地头和贫困群众身边的扶贫车间已经成为推进工农产业融合、助推房县脱贫增收的重要力量。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