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罗 飞 报道:提起房县万峪,很多人都不由得想当年传遍全县的“万峪精神”:20年前,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当年万峪河乡大堰村几千余村民为了增加粮地面积战白天斗黑夜家家户户出劳动力,硬是通过人工一锄头一铲子的劳作将一面陡峭的山坡改成了梯地用于发展粮食生产,被县委、县政府推崇为“万峪精神”。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当年的梯地现在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不同的是原来地里种着庄稼,现在全部退耕还林成了绿葱葱的树林。
护山:生态保障建森林公园
为了保卫万峪河乡珍贵的林业资源,万峪河乡扎实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乡成立了护林防火指挥部,制定了火灾应急处置预案,乡政府每年都与各村、乡直有关单位、林业承包大户签订防火责任书,乡林站与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书,严格属地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护林防火责任。每年在火灾易发季节,全乡开展护林防火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护林防火宣传氛围。全乡责任单位和个人深入各户宣传护林防火知识。乡林站触动防火安全宣传车在全乡范围内逐村巡回宣传,提高了全民防火意意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万峪河乡按照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生态保障一批的要求,从各村的精准扶贫户中选拔符合条件的农户充实了原有的护林员队伍。每年春秋两季易发山火的时期,这批护理员每天都会巡山,密切注意火灾隐患。在今年防治林木病虫害的活动中,护林员带着药水和砍刀,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了万峪的山林。每年的冬季和春季,是最容易发生山林火灾的时期。一旦哪里的山林有浓烟升起,村民就会自发的拿着锄头砍刀水壶奔向起火点,扑灭可能引发大火的险情。
养山:植树造林保“绿水青山”
万峪河乡为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绿化行动,引领全民广泛参与义务植树造林。万峪河乡充分利用广播、张贴宣传标语、微信工作群、手机短信群等大张旗鼓的宣传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号召全乡村民发挥新时代的“万峪精神”开展退耕还林和义务植树活动。乡党委政府专门每年专门召开春季植树造林动员会,分管领导负总责,党政班子成员分片驻村率先垂范,积极安排部署植树造林工作。乡主要领导带领乡村干部深入植树现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推动了全乡植树造林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全乡的荒山数据,将荒山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一地一策,制定了精准的灭荒方案。经过近十年以来的植树造林和灭荒行动,万峪河乡累计种植各类经济林木十万余株,累计消除荒山荒地三十万余亩,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兴山:发展林下经济造“金山银山”
万峪河乡班河片区是一片没有任何工业和人为污染的净土,那里的水资源丰富,沟壑丛林之间天然分布着许多小溪流,自然成长了野生娃娃鱼,学名“大鲵”,利用这种天然无污染的环境,班河片区目前有绿色种养殖合作社3个,主要以野生大鲵繁育、甲鱼、冷水鱼养殖为主,目前已经注册成功商标数个。带动30余户贫困户就业增收。班河片区依托高海拔山林资源建成了东北人参基地种苗繁育基地500余亩,目前已经全部移栽完毕,预计3-5年后就可以出售成品地道野人参。小坪村村干部带头,发展天麻和七叶一枝花种植,小坪村汪翔一家种植的野生天麻预计今年能产2吨左右,全村种植天麻的农户目前已经有将30余户,全村天麻种植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中院村一农村合作社,采取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方式发展林下养鸡产业。贫困户用精准扶贫发展产业扶持资金到合作社报名统一采购鸡苗,合作社负责鸡苗的成功繁育、杀菌、除病虫害,并负责将小鸡苗健康培育到2斤左右发给贫困户,由贫困户自行负责喂养。贫困户利用各家现有的山林资源采取林下养鸡的方式进行半野生喂养,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贫困户对养鸡饲料的投入,二来这样养大的成品鸡肉质和营养都比市场上卖的鸡要好很多,一只4斤左右的成品鸡能买到100元左右。采取这种方式,能确保贫困户按期脱贫。老人坪村的黑猪养殖合作社,也是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合作社利用现有的山林资源,将黑猪散养在山林中,这样养殖出来的黑猪身体健壮,很少生病。由于猪能在山林中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无污染的山泉水,自由在林间奔跑,生产出来的肉质美味营养,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高都能供不应求。有的村民说,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老百姓靠山吃山,只有把山林保护好了,才能有现在幸福的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