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单服务助脱贫 文明实践兴乡村 ——房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2019-10-16 16:17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礼江 报道: 把志愿服务作为文明实践的主要方式,坚持开门接单与上门订单相结合、个人点单与集体点单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探索形成“群众点单、中心(所、站)统单制单派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的“6单”模式,共受理群众点单3万多件,推出了“人情新风+”、四好乡村创建、乡村榜样、文化大院等8大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万余场次,服务时长突破100万小时,受益群众达50余万人次。正能量的传递有着滚雪球般的效应,一份份点单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事、烦心事、难心事,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紧紧地把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一次次接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县域发展的动力源泉、脱贫振兴的实践载体、乡村治理的创新工程、育民惠民的重大实事。

点单服务暖万家

为切实解决志愿服务需求收集难、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县文明实践中心研究推出《“6单”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及流程》,全方位多层次发布10000多份《“6单”志愿服务征集公告》《新时代文明实践倡议书》,将“群众点单、中心(所、站)统单制单派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的渠道及流程公告于众。同时,在中心(所、站)设“点单”志愿服务岗,公开受理群众“点单”需求;通过志愿者足印农家、户院学院、微信QQ、电话短信等方式问需于民,开通文明实践在线云平台,开通在线预约板块,推动供需线上线下对接,形成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闭环模式。

家住门古寺镇红星村耄耋老人熊某独自居住,四子女外出务工不在身边,缺乏生活来源和照料,遂向该镇实践所点单,请求敦促赡(扶)养人履行法定义务,该镇接单即派单司法分队,经过司法服务,熊某的赡养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四子女长期郁结的心结也终于得已解除。

万峪河乡栗子坪村距离乡政府18公里,村里最远的一个古竹园居民点距村委会还有10余公里,小学孩子要到3公里外班河小学读书,学龄前儿童年纪太小,加之家长都在外务工,致使学前教育缺失。今秋,该乡向县点单教育服务,县教育局结合精准扶贫政策,依托村委会建起幼儿园,并组织志愿者支教,填补了外出务工父母的担忧,确保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一个也不能少”。

“6单”搭建起群众与志愿者之间的“连心桥”,激起群众点单热情,推动中心(所、站)天天都开放、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重点、季季有擂台、年年有汇演。目前,县乡村受理群众点单3万多件,其中,个体“点单”2万多件,集体“点单”5000多件,为群众提供了一大批贴心服务,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随着一批批难心事、烦心事被解决,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心越贴越近、手越牵越紧,在脱贫振兴道路上越走越有力量。“6单”志愿服务成为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闪亮品牌。

野人谷镇杜川村党支部书记、实践站站长戚祖斌认为,“六单”志愿服务规范了为民服务流程,拓展了为民服务渠道,“六单”服务台账就是为民服务的“成绩单”。

10000多名“四好”乡村创建服务队创办爱心超市170多个、“四点半”学堂107所,修订村规民约200余个,挨家挨户劝新风、洁家园、树榜样,普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人情新风,发布脱贫榜样、清洁榜样3000余人,引导帮助千万个家庭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一大批乡风文明服务队大力弘扬人情新风、勤俭新风、孝贤新风、洁美新风、殡葬新风,多渠道劝阻大操大办、等靠要懒、弃老抛残、脏乱无序、赌博迷信、乱埋厚葬等歪风邪气,树起新风正气,祛除歪风邪气,一大批当恶人、俗人、懒人、不孝人、邋遢人、扯皮人成为时代新人。

随着8大群众集体订单的接单、下接,文明实践的旋风刮起来,志愿服务的热潮兴起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村村有笑声,广大群众讲起来、学起来、唱起来、跳起来、练起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成为新风尚。

如今,从志愿服务到移风易俗,从优化生态环境到以德润心厚植乡风民风,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在房陵大地全域展开,古韵新姿交相辉映,宜人宜业宜居的独特魅力愈发令人神往。

文明实践兴乡村

将三级志愿服务组织打造成化解群众矛盾的“道德门诊”,让志愿者力所能及的担负起原本由党和政府承担的为民服务项目,更好解决政府想解决而解决不好的小散难问题。

姚坪乡回应库区群众电商培训“点单”需求,申请县文明实践中心“派单”, 县委组织部、县科经局志愿服务队联合湖北小蜜蜂电商公司专业讲师,举办了农民电商培训班两期,培育了100多名电商“金种子”, 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

门古寺镇项家河村把脱贫小康与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四好创建、乡风文明、扶贫帮困、文化文艺等工作交给志愿服务队来做,用义工之手打造了“村有产业、家有项目、人有事做”幸福新村,村书记方必春获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荆楚楷模。

文明实践用“六单”模式为群众提供点对点的精细服务,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推进人情新风建设、厚植乡村文化、改善人居环境中,放手让志愿服务队去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堰好人——房县青峰镇村民张启刚组建启刚服务队,他自编自演,用顺口溜的形式,走村串户宣讲习近平新思思,推广县委推行的人情新风、孝贤新风、勤俭新风文明乡风,成为群众喜爱的“草根喇叭队”。

不少乡村借助文明实践,发动群众“自商、自筹、自建、自管”,激发出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广大群众在乡村自治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推动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

改变不止于此,文明实践的外溢效应逐步彰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全面,补齐社会治理短板,助推高质量发展。

如今,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纵深推进,群众生活环境、精神面貌大幅改变,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邻里之间更和睦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气神更足了。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