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 “三招”引领民生大改善

2019-10-31 09:16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代娟  报道: 今年以来,县民政局全面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民政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职责职能,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推动全县民政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筑牢民生兜底保障

一是实施低保审批权下放“便捷工程”。通过扎实开展低保专项整治、大数据监督检查和保障兜底补短板等工作,全面推进低保审批权委托下发,减少审核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共完成30174人城乡低保审核审批工作,新增3356人,动态退出2843人。二是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解决社会救助工作经办能力不足问题。将社会救助摸底排查、大数据问题线索核查、特困供养对象生活能力评估、社会救助对象30%抽查复核、农村福利院失能养护服务等工作纳入全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范围。共核查问题线索501条,追缴资金42356元。三是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托底工程”。通过建立乡镇“三方”( 乡镇帮联干部、精准扶贫包户干部和村干部)包联制度、“三人”监护机制和“三同责”(特困人员分散供养监护责任、帮联责任、核查责任)供养服务机制,全面实施特困人员ABC分类管理机制,有效防止监护责任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今年以来,共审定特困人员供养6079人,发放资金3692.5万元。先后完成20所农村福利院改扩建工程,新增床位1600张。四是强化“救急难”工程,通过增加乡镇临时救助储备金、窗口值守救助、工作队主动救助等方式,加大特困人员滚动摸底排查工作,探索建立临时救助预案管理制度,增加救助频次。今年以来,临时救助4383人次,发放资金516.77万元。

破解殡葬改革难题

一是健全机制。先后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殡葬指挥部和殡葬执法大队,印发了实施意见,将殡葬改革纳入党政绩效考核内容,明确了各乡镇和各部门职责。二是勇破难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殡葬改革工作,通过走访、实地踏勘确定我县城区“两馆两区”殡葬改革工作布局,即城区在现有县殡仪馆的基础上新建龙凤岭殡仪馆及公墓,新馆未建成前火葬区一律在老馆定点治丧、火化、公墓安葬。目前县殡仪馆的火化设施已安装调试成功,新建殡仪馆及公墓项目已完成论证、立项工作。在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公益墓建设,全县规划建成260个农村公益墓,目前已建成青峰镇仙峰山公墓等4个农村公益墓,窑淮镇、化龙堰镇等3个正在选址准备建设。三是强力推动。通过全方位开展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引导群众支持改革;联合市场监管局对城区35家丧葬用品经营门店超规格墓碑进行了治理,从源头上管控大碑大墓出现;强化“三沿五区”散埋乱葬治理10752座。四是激励引导。县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殡葬改革,对乡镇建规范性集生态园林式公墓的,奖励200万元;火化实行三免一补,即免遗体接运费,消毒冷藏费和火化费;火化后实行生态安葬的,到2021年,每例补1万元,2022至2024年,每例补5000元;对实行立改卧的每例补2000元;对推广新式卧碑的,每推广一例,奖励墓碑经营者200元。

夯实基层公共服务

充分利用闲置的村级学校、富余的村(居)委会办公用房等资源,将涉及乡镇基层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养老、留守老人照料、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慈善公益超市等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3个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个村级老人儿童幸福家园、17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20个慈善公益超市、2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了解决资金、人员不足的问题,县政府配套200万元,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拔配备了31名乡镇民政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人员,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解决基层民政人员不足的问题,通过管理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基层民政服务工作,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