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走进房县朱氏宗祠

2019-11-08 11:46  

房县新闻网讯:11月5日下午,央视十套《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到房县朱氏宗祠进行实地调研拍摄资料。《中国影像方志》是一档纪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历程的栏目,它以局部折射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用影像记录中国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讲述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彰显昂扬奋进的中国精神,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

房县朱氏宗祠建于清康、乾交替时期,其规模大、规制高,富有深厚的明皇室文化底蕴,承载了明末清初抗清复明那段血腥的历史,被专家誉为“隐藏在民间的皇家宗祠”。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下将领贺锦攻陷平凉,第十一代韩王朱亶塉率家人逃往庆阳,韩王府宗人们四散逃亡,韩宪王朱松的九世孙朱璟溧(生于明崇祯三年)辗转逃往山西。顺治五年(1648),山西抗清斗争风起云涌时,他被虞胤、韩昭宣推举为“韩王”,作为抗清斗争的号召,永历朝廷承认了他的韩王封号。

山西兵败以后,朱璟溧逃到湖广南明控制区,不迟于1651年(顺治八年)进入占据湖北房县的郝永忠营中,继续坚持抗清复明斗争。在郝摇旗抗清复明基地,除了南明韩王朱璟溧外,还有通山王朱蕴釨(釬)、东安王朱盛蒗及汉阳王朱蕴鑨的后人。当时长期占据川、陕、鄂坚持抗清复明的夔东十三家军中,唯有郝摇旗在房县建立的抗清复明基地中,拥有一位亲王、三位郡王共聚一地坚持抗清复明斗争。

顺治十八年(1661)初,玄烨(康熙)即帝位,八月初九,颁发了《招抚刘二虎郝摇旗诏书》。康熙元年十二月,满清调动了川、陕、楚、豫清军多路向夔东抗清基地开始围剿。在大军压境之下,郝摇旗率部先后在房县赤土坡、邓川峪与清军交战,无奈兵力悬殊太大,不敌清军,率部退到房县、兴山、巫山交界地带,与刘体纯、李来享部会合,继续坚持斗争。至此,郝摇旗经营了十几年的房县抗清复明基地落入清军之手。

据史料记载,当时郝摇旗营中的亲王、郡王中,只有东安王朱盛蒗随郝部撤退,后被清军俘虏,杀害于巫山城关。房县地域辽阔,但经济十分贫瘠。可能是从有利安全和方便生活考虑,郝摇旗营中的皇室家眷们分别隐居在月白沟、汤峪河、泗河、昝家湾一带。郝部败退房县时,十分仓促,故眷属滞留房县的深山老林之中,隐匿生存。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庭颁发了对明皇宗室后裔的怀柔政策,康熙下了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明宗室后裔才陆陆续续结束逃亡生活。康熙年中、后期,隐居于大山深处的明韩王府、楚王府的家人,逐步从密林中走出,回归正常生活。出于对残酷环境的恐惧和对清庭怀柔政策的疑惑,他们另启新派、谱不示人。一方面小心翼翼、慎密安排;另一方面不甘清贫生活,走出深山,买地置业、大兴土木,韩王后裔先后在大垭山杏子树包(古盐道旁)和县城修建了四座朱家大院和一座朱氏宗祠,形成了以朱氏宗祠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仅西关朱家大院就占地近20亩,建房108间,足见其财富充盈。岁月沧桑,风光渐逝。

房县朱氏宗祠明清建筑群,大都空留盛名,西关朱家老宅1906移主,朱家花园仅留其名,古皂角树林仅留存6棵,朱家大院正在拆除,唯有朱氏祠堂主建筑保存尚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