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李硕 通讯员 邓发基 报道:不是一线医生,却和一线的战士一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挥洒汗水,逆行在一线,他们就是县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流调人员的职责不是抢救感染的病人,但是他们可以让更多的人避免感染。今天我们就跟随这群“逆行者”一起,纪录他们走近危险,寻找密切接触者的过程。
一大早,县疾控中心防控组所有人员集中在一起,中心副主任柯昌泽就今天的转运组、流调组、消杀组的具体工作进行安排。“我们不把工作做到前面去,我们工作出现了耽误,转过来就会影响全县的大局。”
晨会上,流调组接到了流调任务,需要立即前往广济医院对涉武汉的发热人员刘某提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员们要迅速摸清其活动轨迹、接触人群,并将密切接触者向其所在存、社区进行通报,在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
接到任务队员们马上收拾装备,N95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护服等清点完毕,驱车前往医院。今天与患者见面参与流调的有三个人,房县疾控中心郑鲁、广西支援医疗队覃文富和吕忠其,我们的记者也将做好防护随同进入。
流调队员们进入院区
经过测体温、消毒等一系列严格的过程,我们来到了医院隔离治疗点的安全区,与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了解流调对象刘某的基本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对进行调查。
“他是2月21号入的院,当时体温最高的时候39.6度,1月17号的时候回家的时候在武汉转过车。”广济医院医生给流调组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
虽然可以通过电话等其他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但是如果不面对面患者可能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也不便于及时引导患者进行回忆,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把情况掌握得更全面。了解基本情况后,与病人见面之前,流调队员们要完成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进行个人防护。
记者和三名流调队员穿好防护装备
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规范操作,所有人穿戴好装备,互相检查,在后背写好名字,我们跟随流调人员从指定的通道进入病区,对患者刘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病区医护人员带领流调队员前往病房
“您好,我们是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因为你经过武汉且有发热症状,我们提前来向你了解一下你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轨迹,你不要紧张,仔细想想然后根据我们的问题回答一下”,和患者说明来意后,开始了解详细情况。
对发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不一会儿的功夫,参与流调的同志护目镜里面已经全部是水滴,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面衣服已经汗湿。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详细询问,郑鲁和广西的两位医疗队员详细掌握了发热患者入院前的接触史,曾经到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发热时间、发热过程及就医等情况等,所有细节都不能错过,确保第一时间找到与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员,为后续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供有力流行病学证据。
在询问的过程中,患者刘某多次表达了担忧,询问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三位参与流调的同志及时捕捉到了他的焦虑,现场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
一番解释和安慰之后,患者的情绪有了明显的好转,三位参与流调的同志才放心的跟他打个招呼,叮嘱他安心治疗,然后离开病区。
严格按操作要求脱掉防护装备
从疫情防控战役打响以来,县疾控中心防控组的流调人员已不分日夜地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流调小组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百余次,追踪密切接触者上千人,搜集整理了大量流行病学资料,为我县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撑。所有的同志几乎天天加班至凌晨,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流调任务艰巨而繁重,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到达现场、早一分钟开展流调,就能早一分钟采取防控措施,人民群众就多一分安全保障。就是这群“逆行者”直面危险,与病毒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可能潜在的感染者,确保疫情有效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