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沈晓蛟 报道:徐泽勇,中共党员,房县中坝乡人,房县教育局驻中坝乡龙驹山村第一书记。面对此次疫情,他一直坚守岗位,穿梭在全村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初心,用超强的智慧和执行力守护着家乡父老的安宁,践行着一位普通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与神圣使命。
1102位村民,第一书记的责任担当
龙驹山村户籍户数451户1486人,经前期摸排统计,疫情期间实际在村居民(含农户亲戚)共有352户1102人。返岗第一天,徐书记马上组织村两委安排部署防疫工作,他说当下要做的就是想千方设百计保证这1102位村民的生命安全,要做到宣传不落一户,询问不漏一人,走访不隔一天。
第一件事就是严防外来输入,龙驹山村观音堂位于乡镇交界处,派出3名村干部配合乡政府领导守好这道进入中坝尤为关键的大门,严防病毒输入。每天下午,在巡查完全村各片之后,徐书记就会专门到观音堂卡口多待上一会,和乡政府值班领导一起认真检查车辆登记信息、随车人员体温测登记等情况。
图为:徐书记在观音堂卡口和乡党委领导、村医交流防控工作
第二件事就是严防内部扩散,由于龙驹山村居民分散,决定在村内各通组路口设置6个卡口,用汽车横停、拉建铁网的方式严把路口,张贴禁令标语,专人负责值守,严禁村内各组人员走动,同时宣传举报奖励文件,发动群众相互监督。徐书记和村干部一起录制政策宣传广播,把他的私家车就地“改装”成“防疫宣传车”,每天跑遍龙驹山村的每个片区,他高亢的嗓音也就传遍了每家每户,传到了每一位老百姓的心里。
图为:徐书记宣传防疫政策
第三件事就是保证村民基本物资供应,只有保证全村居民有粮有米有菜,他们能够安心居家。自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徐书记的私家车又就地变成了“物资运送车”,他每天不分时段不分次数地为全村居民代购必需物资,大到粮油米面,小到一个笔记本、一个口罩,只要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送到家里。他说疫情当前没有什么是大事也没有什么是小事,老百姓的事都是天大的事。一天下午,得知胡湾片区有一位孕妇第二天要去县城做常规孕检需要几个口罩,徐书记带领工作队专程给他们家送去,并详细嘱咐来回途中的注意事项。接收到乡党委政府送来的5000多斤粮油之后,徐书记和村两委一起驾车一趟又一趟地来回装卸,一袋又一袋地扛到老百姓家中。
图为:徐书记为老百姓发放粮油
17个网格,防疫战场的坚实壁垒
每天要摸准全村一千多现住人员身体状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依托网格,才能抓好落实。根据本次疫情的实际情况,徐书记连夜调整并细化全村网格,按区域将全村细分为3大组17个网格,每个网格确定一名网格员,各网格员根据情况建立微信群,每大组配备一名村干部、一位信息员、一位工作队成员,负责各组网格内所有防疫事务,实行每日工作清单制,建立督查台账,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形成了一道一道细密而又有序的“坚实壁垒”。
图为:徐书记亲自制定整理网格管理方案、设计工作表册
为方便网格员每天登记信息,徐书记亲自制作“一户一表”体温登记表发放到各网格,并耐心地教他们如何填写。定期给网格员送去温度计、口罩、84消毒液等防护物资。徐书记要求网格员每天必须坚持做好四件事:坚持如实登记居民身体状况,坚持每天2次对公共区域卫生进行消杀,坚持统计居民所需物资并随时报给工作队和村两委,坚持宣传防疫政策并及时劝导聚集人员。徐书记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浏览网格员微信群里各网格情况报告,由于温度计数量有限,只够村医和网格员使用,他要求每天由网格员挨户联系询问是否发热,再由驻组干部重点抽查,随后工作队配合村医上门检测全村汉返人员、汉返密接人员、曾经住院已出院人员、独居户、五保户、留守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身体状况。
图为:徐书记检查网格员陈辉云的工作记录
这件事是他最担心的一件事。为彻底落实全村体温测量工作,他带领工作队3人齐心协力四处打听八方联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从外地筹买到水银体温计150支和红外测温仪1支。收到这批物资已经是下午5点了,他带领工作队连续奔波3个小时,把温度计发到了每家每户,并手把手教给他们如何测量,同时嘱咐网格员每天早上10点以前挨家挨户如实登记每个村民的体温情况。与此同时,徐书记每天带着红外线测温仪随时随地入户测体温,真正把最担心的事情做到了最放心。
图为:徐书记为老百姓发放温度计、测体温
49个日夜,逆行战士的赤诚初心
疫情不散,决不收兵。这是命令,也是徐书记这位“逆行战士”的决心和信心。除夕夜返回中坝老家过年的徐书记,由于交通管制,他一直滞留在中坝乡,随着全乡防疫工作的开展,还没有接到上班命令,他就主动投入到村里防疫工作。这一工作就是47天,吃住都在村委会,47个日日夜夜都一心扑在防疫工作上。要顾大家只能舍小家。妻子是房县人民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自疫情一开始就返回岗位,日夜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年仅10岁的女儿无人照顾,只能寄在下坝亲戚家,尽管龙驹山村与下坝街只有几公里之隔,但是他们几乎没有团聚过,只有工作队到下坝街上采购物资和开展防疫工作才能见上一面,远远地聊上几句。年迈的父母住在中坝最远的宝石村,徐书记也顾不上回去看看,只能在工作之余通过电话、视频简单问候。
图为:徐书记工作途中偶遇多日未见的女儿,简短交流问候
“中坝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尽我所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家乡。”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教师到校长再到第一书记,连续24年他始终扎根基层守护家乡。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管理者,几乎全中坝乡的孩子都曾是他的学生,也正因为如此,他深知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艰辛的家庭,所以他做任何工作都饱含着一种“教育人”特有的为民情怀,始终全心全意为家乡老百姓操劳着、服务着。他是老百姓“家门口”土生土长的第一书记,也是群众“心坎上”可依可靠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