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山场面积辽阔。近年来,房县积极探索林业产业扶贫新路子,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
党组织引领,绵绵青山“长出”生态产业
“97.6斤、105.2斤、114.4斤、99.6斤、106.8斤……”连日来,军店镇上茅坪村村民张光春累得“喘不过气来”,他要忙着将前几日从地里挖出的油用牡丹卖给前来收购中药材的老板。看着中药材能卖上好价钱,老张正琢磨着再扩大点种植规模。
近年来,房县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施“公司+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柴胡、黄连等50多种优质中药材,1137名党员干部划分至281个帮扶责任区,送信息、送技术、打头阵、解难题,形成“党组织+合作社+产业链”的新模式,带动群众积极创业,共同参与生态农业发展。
截至目前,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生产的“房陵牌丹参”“房陵本草牌柴胡”“房陵本草牌白芨”等中药片剂、胶囊远销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全县3.3万中药材种植户人均年增收1500元。
林旅融合,“红色产业链”助民奔上致富路
“做梦也没想到,村上变成了景区。”53岁的裴太平,家住土城镇土城村四组,丈夫和婆婆患病,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花田酒溪黄酒民俗文化村启动建设后,裴太平家的房屋被改造成民宿,她在民宿酒店当管家,月薪2000多元,每年还可以收到2万元房屋租金。
以“党建+ ”模式为抓手,房县各级党组织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出“党建促发展、党员做示范、建立产业链”的思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生态林业,通过林旅融合着力打造旅游业“升级版”,聚焦“千里房县·诗酒乡恋”精准发力,深入挖掘原乡、原味、原生、原貌内涵,让游客走进房县,感受“住森林人家、享清新空气、品房县黄酒、泡天然温泉”的独特体验。如今,通过林旅融合,房县50万人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实现增收。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房县坚持“生态立县”理念,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大力推进改山治水、植树造林。房县结合退耕还林,突出银杏、樱桃、血桃、核桃、黄桃等特色产业,新建林果基地5000亩、木本药材基地7700亩,持续推进核桃管理年活动,完成核桃老基地升级增效3万亩,基本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