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开着“大奔”来种地 群众腰包鼓起来——化龙堰镇渭沟村王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侧记

2020-06-22 09:54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赵琳 报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集中连片花椒基地共有500余亩,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目前沟渠、产业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全部齐备,花椒树长势很好。”近日,笔者在化龙堰镇渭沟村花椒立体种植基地时,该基地负责人王磊介绍说道。

“从企业经理到产业基地农民”

在化龙堰镇渭沟村,村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辆奔驰车穿梭在村组之间、花椒基地周围,不用猜,大家都知道这是王磊又在产业基地上忙活了。王磊是一名80后,早年在北京从事装修行业,任工程项目经理,收入稳定可观。2018年春节,当他回到家乡后,发现渭沟村部分地处于“撂荒”状态、群众的收入来源还比较单一、家乡的面貌还有待改善。

 “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觉得还是要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的。”王磊说道。

说干就干。2019年,在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后,王磊放弃北京的高薪收入,回到家乡做农民。

回乡发展什么产业?怎样才能有效带动群众就业、改变乡村面貌?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王磊主动找到渭沟村“两委”了解政策、交流想法。

“我们村主要发展花椒产业,现有花椒基地2000余亩,带贫效果比较明显,当王磊来到村上时,我们建议他一起发展、壮大花椒产业。”渭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卢伟说道。

在确定发展花椒产业后,王磊就一门心思将精力集中在了基地建设上,不管白天黑夜,他总在基地上忙活着,可原有的“撂荒地”地杂草从生、块儿零散、高低不一,要将“撂荒地”变成“产业基地”实非易事。

事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地块儿零散,他就逐一上门,动员群众流转土地,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至把所有土地连接成片;地块儿杂草丛生、高低不一,他就请来4台挖机平整,耗时2个多月,花费80余万元将土地平整划一;资金流短缺,他就说服家人,拿出多年积蓄,四处筹款,保证了基地建设正常推进。

“基地建设两个多月下来,自己整整瘦了近十斤,皮肤也比以前黑多了,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回想基地建设初期,王磊笑着说道。

“解开心疙瘩,敲开致富门”

 “以前自己想不通,眼睛只盯着一亩三分地的庄稼收入,没有想到产业发展好处这么大。”近日,当王磊把2000元的产业基地务工收入交到渭沟村三组村民杨守平手中时,杨守平乐呵的说道。

可谁又能想到,杨守平最初可是王磊产业基地土地流转中的一个“拦路虎”。

今年已经60多岁的杨守平,已经种了大半辈子的地,当王磊最初向他提起土地流转的事情时,他一听就直摇头,认为搞土地流转不实际、收入无保障,但杨守平家的土地又位于整个产业基地区域中心,要建成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王磊必须啃下这块儿“硬骨头”。

(王磊在杨守平家做产业基地土地流转宣传)

为解开杨守平心里的疙瘩,村“两委”多次召开户院会、上门宣传政策,但杨守平依旧不为所动,王磊就自己私下多次上门,动员老杨的儿子一起做其思想工作,给杨守平一笔一笔的算收入账、算发展账,帮助其解开心结。最终,王磊提出“以地换地”(用自己的二亩水田换杨守平的二亩多荒地)的形式,老杨这才答应试着搞一年看看。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杨守平仅仅通过在花椒产业基地上务工,年增收就达5000元以上。尝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后,杨守平表示,将把自己的几亩地全流转出去,支持产业发展。

“让每一名群众都能就业增收”

化龙堰镇渭沟村三组贫困户刘某根,今年已经67岁,2017年因残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言语上有障碍,平时在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更不能为家庭增加收入。王磊在了解到刘某根的家庭情况后,就主动上门动员他到自己产业基地里拔草、起沟,虽然刘某根言语上有障碍,但每当收到王磊送来的务工费用事,他总是会心的一笑,一个劲儿的朝王磊竖大拇指。     

(渭沟村花椒产业基地向农户兑现土地流转、务工收入)

“以前他在家基本上啥事也干不了,现在到了王磊的基地上干活,不仅能挣钱,整个人变得也开朗、爱笑起来”。当提起刘某根在产业基地上务工的事情时,他的家人高传刚抢着说道。

在王磊所建花椒产业基地的带动、引领下,渭沟村现有花椒立体种植基地2000余亩,每年仅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金、务工费用就达5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花椒立体种植产业正成为渭沟村基地成规模、群众可增收、村庄有变化的致富产业。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