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褚河

2020-06-29 11:14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蔡教弘 报道: 褚河,房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原是房县中坝乡的一个管理区,2002年区村合并,与中坝乡宝石村合并为一个村,原来褚河的名字也和贫困一样被送进了历史档案馆。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全县人民脱贫摘帽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而作为贫困县房县的中坝乡,名叫褚河的那个地方,曾经因一部《褚河贫困的思考》的专题片而声名远播,三十年过去了,贫困的褚河人民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那里的脱贫成效如何?带着无限的遐想,再访褚河。

上午九点我们一行便从中坝集镇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踏上了让我魂牵梦萦的褚河之旅,一路上财政所长如数家珍地介绍中坝的烟叶、竹笋和大曲酒等特色产业,我的思绪却飞到了三十年前我陪同时任县委书记何儒芳同志造访褚河的场景:当时,一部纪录片《褚河贫困的思考》让人潸然泪下,语惊四座,闻名全省。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褚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沟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我陪同何儒芳同志是从中坝出发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跋山涉水步行七八个小时才到达褚河的。“一喊听得见,走拢要一天,下坎又爬坡,还要打黑摸,悬崖种庄稼,翻山背水喝,出门穿衣裳,在家偎火窝,吃的苞谷糊,烤的疙瘩火”一首反映当时褚河老百姓贫困状况的顺口溜广为流传。30余条深山峡谷,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地编织出10.1万亩褚河版图,这里散居着385户,1800人,“东山一家,西山一户”其中还有79户,367人栖居山洞、窝棚,过着“山顶洞人”式的原始生活,他们与崇山峻岭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于莽莽林海之间,演绎了生死的更替、原始的循环人生。我今天再访褚河,她又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与我邂逅呢?          

十点钟不到,当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扶贫安置房映入眼帘,财政所长告诉我说:我们已到达褚河,我才从三十年前的思绪中缓过神来,下车一看,扶贫车间内老百姓正热火朝天地晾晒笋子干,三三两两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好一番热闹景象。探访了几位在家门口悠闲地聊天的老者,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候的政策太好了,我们做梦都没想到还有今天啦!我们现在的老百姓完全是在享共产党福啊!”

我们驱车继续前行三五分钟,便来到了三十年前我和何儒芳同志到达的目的地——褚河管理区,一座干净整洁的福利院豁然呈现在眼前,昔日的茅草屋、土坯房已不见踪影,记忆中那个贫穷落后、破败不堪的褚河景致荡然无存,福利院内三五成群的五保老人正享受着阳光浴,有的虽然言语不能表达,但从他们脸上洋溢出的灿烂笑容不难看出他们生活得舒适、安逸。

为了领略大巴山系群山环抱、林海莽莽的褚河神韵,探究褚河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了解褚河人命运日新月异的改变,我们又追随纪录片《褚河贫困的思考》的拍摄足迹,沿着古盐道继续前行,几分钟后,我们被一座耸入云端的大坝拦住了去路,笔者了解到,这是为了改变褚河贫困落后的面貌,中坝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让回乡创业的有志人士修建的一座装机容量达11000千瓦的水电站,一方面能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到此就业,另一方面还每年向政府提供60余万元的水电扶贫资金,电站的社会效应正逐步显现。

在纪录片《褚河贫困的思考》的镜头中出现的老者现在大多已经故去,笔者走访了现已长大成人的部分后人,谈及褚河的过往,至今他们仍唏嘘不已,毛光青一家五口人,妻子赵元英,三个姑娘分别是伍行芝、伍行梅、伍丽,毛光青已过世,赵元英已被纳入低保,三个姑娘分别外嫁秦口、中坝、丹江,现在三姊妹家家都住着小洋楼,生活条件优越,年迈的老母亲三姊妹争相照料,其乐融融,这就是当年用十三根木棍支撑着窝棚过着“山顶洞人”式的原始生活的一家人;余正英一家六口人,丈夫王安成(已故),四个姑娘分别是王燕、王丽、王霞、王娜,四个姑娘分别外嫁新疆、中坝、河南、十堰,现在每个姑娘都生活得很好,余正英也搬迁至中坝的贯沟享受着天伦之乐,这就是当年画面中母亲坐在中央,怀中抱着尚在襁褓中的老四,嗷嗷待哺的三姐妹席地而坐,母亲用一碗无油无盐的苞谷糊依次喂养的家庭;冯正英一家六口人,丈夫冯正华(上门女婿),现在二老已过世,四个儿子均过不惑之年,都拥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其中大儿子冯天富的姑娘现在在新加坡就读研究生,是我们山沟沟里飞出去的一只金凤凰,这就是当时那个8年未曾杀过年猪,经常吃豆渣充饥,一家人饿得面黄肌瘦的家庭;拥有数百万家产,在枣阳从事移动通讯线路架设的唐泽刚则是在纪录片中挑着食盐、化肥等物资沿着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的原任村文书。

在和政府领导、村干部、老百姓的攀谈中,褚河人从昔日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到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蝶变历程渐渐清晰:

岁月的时针回拨到1989年,在全面调查了褚河的贫困状况后,原郧阳地委书记吴华品同志含泪挥笔写成“褚河碧水秀,群山满目新,群众勤耕作,家境仍受贫,苦在无公路,宝山难变金,不改旧面貌,愧对深山人”的诗句,向褚河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政府、社会、褚河人在贫困交加的阵痛中觉醒。

县委、政府组织有关单位自带干粮,攀悬崖、走峭壁,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寻找褚河人脱贫的出路。

社会各界纷纷献计献策,出钱帮物,帮助他们走出贫困,沉睡的褚河开启了它那亘古神秘而又原始贫困的大门。

——强基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从1991年开始,采用民政救济一点,乡政府筹集一点,贫困户自己筹借一点的筹集资金办法,一户一户的建、邻居轮换着帮,新建土木结构房屋 78户 312 间,维修房屋65间。自此,褚河人告别了山洞、窝棚、岩屋;为了从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通向山外的公路,1992年以来,中坝乡就举全乡之力组织声势浩大的夏季挂锄战和冬季建设,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靠着最简陋的建筑工具,凭着一股韧劲连续苦战,1995年修通35公里的中宝路,1998年又从悬崖峭壁上打通了6.5公里褚河公路,2004年实现中坝至褚河公路全线贯通,自此结束了褚河人肩挑背驮的历史;1995年,架通宝石至褚河段的低压线路,结束了他们用火把、桐油、松亮子照明的历史;2003年褚河人喝到了第一股从自来水龙头里流淌出的清泉,108户427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兴产业,引领百姓摆脱贫困。

一是大力推广科技种田,农业技术人员走村串户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将致富的火种播撒褚河;二是鼓励褚河本地的致富能手带头兴办特色产业,农民倪华富请外地专家传授白果人工授粉技术,两年后他成为人工授粉技术的行家里手,油炸村黄继明实行科学养猪、酿酒,一举脱贫。黄继明现在已是宝石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们的带领下,褚河人纷纷效仿,有的学会了香菇木耳椴木栽培技术,有的掌握了人工养蜂技术。到2000年,褚河人均粮食达到1000斤,人均纯收入达到 1890元,自此,褚河人又告别了衣食无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抓教育,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1998年褚河中心小学兴建维修校舍18 间,达到了“六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 %。截止2014年,全村有5 人考上大学,10人考上职业中专,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的冯婷现在已是房县思源学校的教学骨干,毕业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刘小明现在已加入了公务员队伍的行列,文化教育的普及,改变了生育观念,提高了生育质量,30年来无一个痴呆傻人口出生。

2014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在荆楚大地吹响,“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雄壮号令响彻山谷,褚河人民又一次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经过几届政府前仆后继地规划蓝图、持之以恒地合力攻坚,褚河大部分人已摆脱了贫困,但仍有部分人或者因为故土难离,居住在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或者因为智力低下,不能自理:或者因为年事已高,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病因灾,这一部分人能否脱贫仍是我们各级政府和每一个扶贫干部应该倾注全部心血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推行伊始,褚河还有贫困户129户,贫困人口313人。

经过五六年各级干部和褚河人的共同努力,今天,展现在世人眼前的褚河是一幅环境恬静舒适、房屋整齐划一、道路宽敞整洁、百姓安居乐业的优美田园画卷。

2016年和2018年,41户,113人,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的贫困户分两批喜迁新居,从深山老林、摇摇欲坠的土墙房搬进了功能齐全、宽敞明亮的扶贫安置房。贫困户谢吉贵兄弟五人,搬迁前全家挤住在三间土木结构的危房里,原来居住的地方是距褚河管理区还有三四十里地的青草坪,从管理区到他家几乎没有路可走,到他家走访的干部从管理区出发必须沿着山涧蹦跳前行,沿途还不时要用镰刀砍断挡在路上的树枝疏通道路,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他家,在搬迁前他们见过的最大干部就是村长,出过最远的门就是到竹山的官渡镇,现在全家吃穿不愁,家里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贫困户盛基国一家五口人,原居住在离褚河管理区还有二十多里地的油炸园,原有危房两间于2010年倒塌,经乡村两级帮助,租住向登海的房屋至搬迁,大女儿盛丽丽由于智力低下加之十二岁时才迁出油炸园开始上学,所以现在十八岁了才读小学六年级,如今,他们住进了宽敞的扶贫安置房,全家享受低保,两个女儿读书费用全免,享受义务教育补助,老父亲盛德贵每月都能领取到一两百元的养老金和高龄补贴,加之盛基国夫妇二人的辛勤劳作,一家人真正实现了衣食无忧。现在,平坦的水泥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通水通电,宽带网络也直达小区,有的贫困户还在家开启了直播,在网上销售农副土特产品,褚河人再也不愁山里的产品出不去、山外的物资进不来了。

“乐业才能安居”勤劳淳朴的褚河人也深知这一道理,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才能稳固脱贫。生态养殖、古法酿制大曲酒、烟叶、竹笋已成为了褚河人的支柱产业。在山上放养耕牛是褚河人近几年探索出的一个独特的养殖模式,现在,在山林里放养的耕牛达三百余头,绵延的群山,茂密的树林,悠闲的牛群徜徉在林间,从高空俯瞰,是多么优美的一幅画卷;每到竹笋掰采季节,三五成群的褚河人便相约进山掰笋子,每人每天少说也是两三百元收入囊中,竹笋加工车间内更是一番热闹景象:有的将刚掰回的竹笋卖到车间,有的在车间里忙碌,忙着剥竹笋、腌制、晾晒。褚河的竹笋年产量可达 3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 45万元;到了烟叶收获季节,遍地金黄的烟叶孕育着褚河人脱贫致富的希望,褚河的烟叶年产量可达6.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 80万元;酿制大曲酒则是褚河的一个传统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酒作坊,用玉米或高粱古法酿制,随着中坝大曲酒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褚河的大曲酒也必然会给褚河人带来财富!

因无知落后而饱受其害的褚河人更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家贫子读书”的警句铭刻在每一个褚河人的心中,从村干部到百姓、从老人到小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的认知:从2014年到2019年,褚河又有六人考上二本以上大学,其中冯天富的姑娘冯瑞于2014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师范学院录取,2018年又被学校保送至新加坡攻读硕士学位,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全村上下已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各级对教育的重视、村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让贫困的“代际传递”在褚河得到了有效阻断。

衡量一个地方幸福指数的高低,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对于山区老百姓来说就是能否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褚河现有鳏寡孤独老人 22人,全部由福利院集中供养,实现了衣食无忧,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能每月按时领取上百元的养老金,他们感叹:遇到了这样的好政策,真的是要多活两年才行啦!以前老百姓生病了,无钱看病,只有听天由命,现在是全民医保,无论大病还是小病,不管住院还是门诊,都按比例实行报销,有的甚至生病住院自己连一分钱也不需要花。除了这些,民政救济、高龄补贴、计生奖扶、金融扶贫、公益性岗位等惠民政策在广大农村也相继落地,密集的惠民政策轮番“降落”我们的褚河人还有什么理由等待观望?还有什么借口不能脱贫?到2018年,褚河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全村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22元。

我们离开褚河时,夜幕已经降临,一轮新月挂在夜空。三十年的沧海桑田、三十年的山乡巨变,巍峨的群山见证了褚河从贫穷落后、破败不堪到物产丰富、整洁靓丽的变迁,也见证了政府、社会、褚河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褚河,因贫困而出名,三十年前的贫困状况仍然在我们眼前挥之不去,历历在目。三十年后,葱茏的群山、连绵不断的致富产业带,昭示着褚河欣欣向荣的前景,脱贫后的中坝褚河,如同她现在的名字——宝石,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产业项目惠民措施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后的褚河会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镶嵌在绿色的乡村,绽放出光艳的色彩!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