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代世旭 报道:贾发平是大木厂镇鑫磊藤艺家具扶贫车间的负责人,2019年夏天,他告别在山东省青岛市的打工生活,毅然回到家乡大木厂镇,办起了藤艺编织扶贫车间,吸纳周边群众打工就业,让他们在编织中,增加收入,体现价值。
贾发平说:“这是我们生产的阳台方桌,主要销售襄樊、安康、西安,还有河南、安徽等地,这一段时间的产品主要销往这些地方。”
走进鑫磊藤艺家具编织扶贫车间的展厅,可以看到一组组造型别致、独具特色的藤艺作品。贾发平告诉记者,目前,这些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
在编织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手工作业,精心编制着座椅、圆桌、躺床等各类藤艺制品。当下正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侯,由于气温高,车间里的工人每天只上半天班。
贾发平今年57岁,从小在大木长大。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学校毕业以后,他先后转辗多地打工创业。2005年,他来到山东省青岛市一家藤艺厂继续从事着自已的打工生涯。由于勤劳朴实、善于学习,他逐步熟练掌握了藤艺编织的相关流程和制作环节。在长期的工作中,也对整个藤艺编织市场有了深入了解。2015年以后,他开办了自已的藤艺编织加工厂,也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2018年,为助力脱贫攻坚进程,我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经过反复权衡,贾发平决定回到家乡,办起了藤艺编织扶贫车间。
贾发平说:“因为我老家就是大木厂的,现在地方相关政策好,我要回来把我的项目带到大木木厂来,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藤艺编织技术相对简单,劳动强度也不大。贾发平先后在大木厂镇大木街等临近的三个村建起了三个车间,分别从事焊接、编织、仓储等工作。吸纳了以贫困户为主的村民在车间里从事手工编织等工作。周国清是大木街村三组贫困户,目前已经车间里工作近一年时间。
周国清说:“ 我今天在编阳台软椅,一天大约可以编一个半左右,这种阳台椅编织工钱30块钱一个,一天补助十块钱,一天可以挣五十块钱。"
和周国清一样,陈巧红也是异地搬迁贫困户。今年,她的小儿子刚刚初中毕业。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打工,既可以挣到工资,也可以照顾家庭。
陈巧红说:“现在一天能编两个,工钱是四十块钱一个,一天可以挣七八十块钱,上个月挣了一千二百块钱,去年九月份到现在干了五个月,挣了六七千块钱。”
目前,贾发平的藤艺编织扶贫车间共纳近100名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车间采取的是底薪加计件工资的模式,让每一个工人实现劳有所得。
贾发平说:“ 我们招收的工人是以贫困户为主,工人月工资大约在2200至2500元之间,去年平均工资每人每月1500块钱,去年发放工资总额为60多万元。”
受今年疫情的影响,贾发平的扶贫车间停工三个多月的时间。当前,他一方面在争取订单,进一步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力争让他们早日成为技术娴熟的熟练工人。
贾发平说:“我想在最近这一段时间,大力培训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我想在大木共青、高船建立分车间,在各个村各小区设立小的车间,这个产品可以拿回家里干。做为一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农村人,回到家乡后,就要竭尽全力把扶贫车间办的红红火火,在把自已的事业做大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乡里乡亲共同增收。
记者手记:
朴实的话语,务实的作风。贾发平凭着自已的胆识回到家乡,办起扶贫车间,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在车间里,村民们正精心编织着一件件藤艺作品,展示着藤椅藤艺作品的魅力。其实村民们正编织作品的同时,也正“编织”着今后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