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肖坚 何阳 报道:青峰镇道诚鞋业扶贫车间创办于2017年,由卧牛观村贫困户张道成创办,后随着道诚鞋业发展规模扩大,为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经镇政府协调,于2018年4月搬至青峰集镇新城扶贫小区一楼,扶贫车间面积扩大到600平方米,楼上为搬迁小区住房,楼下为扶贫车间,实现了“上楼居住,下楼就业”目标。目前扶贫车间已招工43名,其中招收缝纫车工25名,手工10名,手工临时工8名,带动贫困户就业21名,有力加快了搬迁贫困户稳定脱贫步伐。
脱贫志气“足”。青峰镇卧牛观村的贫困户张道成,全家七口人,六年前因病致贫。那时张道成还是广东某鞋厂生产线上的一名装配工,多年的积蓄都花在了为母亲治病上。随着两个孩子出生,他的压力一下子成倍增加,面对困境,他不等不靠,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张道成回到家乡,创办了只有夫妻两人的加工作坊,夫妻两人精湛的做工不断为这个小作坊增添名气,订单的数量也多起来,张道成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扩大自己加工厂规模的过程中,他有意识的吸纳周边的贫困户,先富带后富。
就业形式“活”。41岁的脱贫户黄荣翠说:“相比广州的那些工厂,道成鞋业简直太适合我了。我们上下班非常灵活,老板允许我们可以在接送完孩子后再来上班,只要你精力充沛,晚上还可以选择继续工作,而且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真正是上班顾家两不误,真是太好啦!”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张道成,非常能理解居家劳动力所面临的窘境,他心里明白只有这种“上楼居住,下楼就业”的办法才能真正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只有这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才能更好的为工人们服务。
带贫效益“显”。在道成鞋业扶贫车间内,贫困户廖道芬正在忙碌着,今年38岁的她身体上有着残疾、两个孩子还在读书,虽然政府为他们分配了搬迁住房,但是全家只能靠丈夫一人打工维持生活。当道成鞋业扶贫车间搬到了扶贫小区内,让廖道芬看到了希望。经过专业的培训,她顺利进入车间务工,每月有了两三千元的稳定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转起来。“我们车间就建在扶贫小区里,来这上班的贫困户们上能顾小下能顾老,不但能赚钱也能顾家。”目前,道成鞋业扶贫车间已容纳员工40多名,其中贫困户21名。
复工复产“快”。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张道成主动找到镇党委政府了解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的要求,更积极的到各个招聘会、培训会上招收员工,功夫不负有心人,道成鞋业成为青峰镇第一个复工复产的扶贫车间。在抓紧时间生产的同时,防控工作张道成也没有放松,在镇疫情指挥部协调下,准备了2000只口罩、100公斤消毒液、2个体温枪,严格按照复工复产要求定下一系列防控措施。“进入车间的工人必须测量体温,车间每天消毒两遍,保持通风。车间内,除了主管,各工位人员禁止流动,必须保证员工们的安全。”这是他在开工第一天就提出的要求,并且还坚持每天巡查车间、查看各项工作是否到位,确保工人安心上岗。目前,道成鞋业扶贫车间每天可完成订单1500余件,月产值达到了20万元,将受疫情影响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