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代世旭 报道:熊次连的家紧临着通乡公路, 这两天,熊次连正在酿造新鲜的白酒。在她家的酿造车间里,铁锅之上热气腾腾。按照传统工艺,首先要把高梁蒸熟。
熊次连今年55岁,近两年来,她每年生产白酒都在一万斤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白酒酿造专业户。由于坚持传统方法酿造,严把质量关,她们家的酒销售市场一直不错。随着规模的扩大,家里需要人手。为了支持母亲发展产业,在外务工的儿子回到家中。
尽管现在的事业发展的很顺利,但熊次连一直忘不了产业发展路上的艰难和曲折。
2006年,熊次连的丈夫何平元在四川万州市的一个工地上打工时,出现了意外,工地上的钢丝绳伤到了他的大脑和神经。就在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家里没有了顶梁柱。
住了六个月院后,熊次连把丈夫接回到家中。想通过在家里的精心照料,让丈夫早日恢复健康。
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熊次连思来想去,考虑到自已不能出门打工,那就在家门口发展产业。最开始,她发展肉鸡养殖,当规模达到2000只以上时,她发现自已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两年以后,她算了一笔帐,发现并没有多少赢利。
熊次连的老家在中坝乡,家里一直有酿制白酒的习俗。她从小通过耳闻目染,对白酒酿制技艺了然于心。既然养鸡不行,那就酿酒吧。她决定开始发展白酒酿制。
然而,发展白酒产业需要启动资金。丈夫的病情、孩子的上学都需要钱;熊次连手头没有那么多钱,该怎么办呢?
从做200斤高梁酒开始,熊次连一步步发展着自已的产业。她一直坚持着用传统的方法,确保酒的质量。经过朋友的推介和帮助,她家渐渐有了许多回头客。
2014年,她准备扩大一下规模,但又遇到一个很现实的老问题,还是没缺资金。然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
有了国家的无息贷款,熊次连对酿酒小作坊进行技术改造,并扩大了场房。她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当年,一个亲戚也向她伸出了援手。
2016年,熊次连全家一举脱贫。然而,在生产白酒过程中,她发现,自已家的白酒虽然口感好,顾客反应也不错,但由于没有食品生产加工生产许可证,产品不能在商场超市销售,销售市场有限。
2018年,经过专业机构检测,她家制作的白酒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去年元月,她家成功申领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在发展白酒产业的同时,熊次连也发展着生猪养殖。
熊次连告诉记者,再过几天,她家计划办一个猪场。“猪场的场地,我们已经选好了,阴历24号(阳历9月11号)就要开工建设。以后发展了,要让我们周边的邻居,都带动起来,把养殖技术,邻近的群众,把他们一起都拉起来,跟我们一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