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兴产业 凝心聚力强乡村

2020-09-26 18:04  

房县化龙堰镇油菜基地风景如画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峻皓 报道:

核心提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多年来,房县坚持把抓党建促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牛鼻子”,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形成组织凝聚党员、党员推动产业、产业助推群众致富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格局,特色产业累计带动3.4万户10.8万人增收脱贫,初步实现 “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劳动有收入”的目标,切实为脱贫攻坚提速、乡村振兴强基、同步小康蓄势,全县呈现出“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三链协同”模式“三金”保障富村民

“过去一家一户种一两亩地,群众收入不见长。现在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农机化种植。今年,村合作社又与神农本草签下订单,不愁销路。”房县军店镇易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发说。

“今年我种的七叶一枝花长势特别好,多亏村党支部请来的农业专家传授药材种植管理技术。”村民袁文军在村两委引导下三年前开始种植中药材,目前种植面积达7亩。

易沟村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创新党建“三链协同”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建“双促进”。

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易沟村根据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党员干部实际情况,明确党员负责区域的土地流转亩数、中药材种植种类以及带动贫困户人数,实行网格化管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支部是群众发展的“主心骨”,易沟村多方协调资金,从生产规划、产业融资、信息宣传、技术指导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服务,真正把党组织凝聚群众、发动群众的政治优势融入产业发展;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易沟村采用土地全流转模式,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的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中药材,农民到基地打工。年底合作社统一采挖、销售中药材,并为农户分红,通过“赚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真正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近年来,房县依托神农本草、陵州药业、三鑫生物、赟天生物等县内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复制推广“三链协同”“三金增收”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1万亩,年产中药材10.8万吨、产值5.1亿元,累计带动贫困户1620户4998人脱贫增收。

“统分经营”模式 酒香飘满小康路

“我家去年做了2万多斤黄酒,产值20多万元。”房县土城镇“慧泉酒庄”负责人罗根科说。

“九月九,酿黄酒。”过去,房县土城镇土城村酿酒户在重阳节前后根据各家流传下来的工艺酿酒,各家酿出的黄酒口味千差万别,质量标准不一。在黄酒销售上也是单打独斗,整条街稍微有点规模的黄酒经营户还不到20家,房县黄酒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打出名气。

2014年,土城村党支部书记耿吉奎牵头成立白茅家酿专业合作社,办过企业的他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引进庐陵王公司,并学习企业管理方法探索出 “统分经营”的黄酒发展模式。 “统”就是统一入社成立党支部、统一改造民居、统一生产工艺。5名村干部带头加入黄酒合作社,逐户上门劝说全村106户从事黄酒生产经营的农户,以每股500元股金入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黄酒产销,统一规定原材料选用、统一量化酿酒工序、统一进行品牌包装。合作社还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组织召开全村党员群众会,发动50户酿酒大户按照统一模式改造特色民俗民居,并分批组织酿酒户到信阳等地考察学习。 “分”就是农户分户酿造、分户储藏。农户按照合作社规定统一生产黄酒,能自销的自销,不能自销的由专业合作社销售,销售利润的60%用于社员分红,40%作为合作社发展资金。在党支部带动下,黄酒村先后成立合作社6家,吸纳酿酒户1039家,户均黄酒销售收入10余万元。

目前,房县通过推广复制黄酒产业“统分经营”模式,年产黄酒3.5万吨,实现产值5.6亿元,辐射带动2104户6976人靠黄酒增收。

“产业大党委”模式 绿色蔬菜产业旺

“多数村子资源有限,只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党组织运行模式,很难形成大的产业规模。”房县化龙堰镇党委书记刘俊说,“在产业党委领导下,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农民才能有机链接起来,党组织优势才能融入产业优势中,从而成为撬动农民致富的支点。”

创新组织设置。化龙堰镇党委在不改变行政区划、不改变隶属关系、不改变党组织设置的前提下,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互补的村联合起来,由乡镇党委牵头组建五个功能型产业党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组织建设、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等功能党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党的活动渗透到产业发展各个环节,让党组织和党员成为产业发展“助推器”。

发挥统筹优势。产业大党委最大限度统筹组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工作重点,加强与乡镇、村、“两新”组织、农户及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产业大党委以联席会议为主要议事决策形式,讨论决定区域内的党建工作、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民生保障问题。

搭建服务平台。乡镇党委依托产业大党委这一服务平台,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和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拓展服务项目,有效提高产业竞争力。

目前,房县先后成立土城镇食用菌产业党委、化龙堰镇蔬菜产业党委等9个产业党委,成立窑淮镇茶叶合作社党支部、姚坪乡银杏合作社党支部等77个产业党支部,有效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农业产业领域全面覆盖。

“党支部+”模式 林果万亩富乡亲

“一层樱桃叶,一层樱桃果,大家快摘轻放……”樱桃上市季节,房县庐陵王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家洪一大早就来到房县城关镇八里村樱桃园里,指导工人们采摘樱桃。

“党支部+种植大户”。城关镇八里村过去也种植过樱桃,但传统樱桃保质期仅一两天,“走不出县、进不了城”。2015年,返乡能人罗华宇被推选为八里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定复兴樱桃产业。他在外省拜师学习后回村培育出 “八里樱桃”,常温下可存放5天左右。罗华宇先后成立庐陵王、八里望樱桃专业合作社,带动500余户村民种植樱桃1000多亩。

“党支部+全产业链”。2016年,八里村党支部决定依托樱桃产业发展农耕体验、生态垂钓、户外运动等乡村旅游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打造十里樱桃产业长廊、万亩樱桃观光园,延伸樱桃产业链。去年,八里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

“党支部+直播间”。2018年,八里村党支部借“八里樱桃”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契机,开展创业培训,培养网络直播带货人才,宣传八里樱桃品牌。在2020年房县第六届樱桃采摘节上,党支部书记罗华宇变身网络推销员,让八里村通过直播平台收到订单上万个。“原本担心受疫情影响樱桃卖不出去,但村党支部组织了网络直播,帮助我们推销樱桃。”八里村樱桃种植大户冯家伟高兴地说。

如今,房县通过“党支部+”模式,种植蓝莓、草莓、鲜桃、核桃、樱桃、柿子、冬枣等果树54万亩。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果农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三色融合”模式 特色旅游助振兴

“1947年2月23日,时任鄂西北专员兼房县县长的雷天明,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不幸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在房县雷天明革命烈士纪念馆,解说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近年来,房县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树立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相融合的“大旅游”理念,着力实现 “党建促旅游,旅游强党建”双赢目标。

红色传承,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游。做好房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凤凰山烈士陵园、雷天明革命烈士纪念馆、古城墙遗址、 “彭氏四合院”修缮工作,把革命旧址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绿色引领,打造青山绿水生态游。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持续推进 “绿满房县”行动,做强诗经溯源、温泉度假、野人探秘、黄酒养生四大旅游品牌,以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和尹吉甫生态文化旅游区为重点,拓展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品位。做大做强军店老街、野人谷岩屋沟、挂榜岩等景区景点。加强与武当山特区、神农架林区战略合作,整体包装推介武房神旅游线路。

古色填韵,打造民俗文化休闲游。依托城关镇西关老街保留的晚清土木四合院建筑,建设古色古香的老街,打造 “西关印象”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近年来,房县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之魂、绿色之景、古色之韵,整合 “三色”旅游资源,已累计接待游客17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1亿元,创建4A级景区3个、星级农家乐95家,建成湖北旅游名村1个。

“联合党建”模式 抱团育出“黄金叶”

“烟叶采收要记住下部抢、中部保、上部养的诀窍,烟叶烤干后适当回潮可避免叶片易碎……”在房县沙河乡火光村烟叶基地,火光村党支部联合高峰村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火光村的烟技员向参会人员讲解收烟烤烟技巧。同期,竹园村、田湾村也在田间地头开展联合活动。

近年来,沙河乡党委持续打造千万元烟叶基地,积极探索“联合党建”模式,采取“示范村帮后进村、强村帮弱村、富村帮穷村”方式,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党建同心强基础。建立村党支部、工作队、驻村帮扶单位“三结对”共建体系,共享项目扶持、阵地建设、教育培训等党建资源。统筹安排、合力调度村两委干部力量,果断启用“党员示范户”“种植养殖大户”等“双带”型干部,挖掘乡土能人20余名作为农村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

发展同向壮产业。火光村逐步转向资产租赁型集体经济,领办扶贫车间,烟叶产业由高峰村承接发展,实现资源互换互利。两个村合力发展烟叶440亩、蓄草400亩,养殖山羊400只、蜜蜂200箱、生猪3000头。

风险同担共致富。由示范村党组织牵头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以合作社为载体、产业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其他要素为补充,建立村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等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增强帮带村集体产业和农户个人抗风险能力。

据了解,2020年房县烟叶种植面积达4万亩,在“联合党建”模式下,亩均用工数、用药费比去年降低10%以上。

“红色引擎”模式 生态养殖拓富路

一群山羊排着队从房县门古寺镇佛山家庭农场的牌子下经过,农场主人习良斌赶着羊往外走。像习良斌这样的养羊大户,项家河村共有31户,养羊热不断兴起,项家河村也从过去穷、乱、散,变成如今远近闻名的产业村、文明村、先进村,这种变化源自“红色引擎”。

培育“红色头雁”。项家河村原本没有好产业,唯一的优势是4.5万亩山场。2010年,党支部书记方必春和村干部程光平带着几名党员率先养起山羊,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养殖山羊。

激活“红色细胞”。为让山羊养殖走上规模化道路,村党支部开展 “红色细胞”工程,即1名党员致富能手,动员1至3户经济实力良好的非贫困户,共同帮扶4至6户贫困户,组成一个帮扶“小细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从办公经费和合作社盈利中提取一部分,保障“党建经费+扶贫经费”。

建好“红色阵地”。依托党群中心“多务合一”平台,对所有养殖农户提供“三包”服务:即包幼崽、包饲料、包销售。

繁荣“红色文化”。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四好”农村和人情新风创建,利用“一团九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开展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山羊外,房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养殖示范村,已补栏生猪5.9万头、家禽299.13万羽、自繁羊羔2.3万只、牛犊1308头、兔4.5万只,预计今年山羊、生猪、肉牛、家禽、肉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0万只、47.8万头、5万头、1000万羽、30万只。

“四联四化”模式 撑起富民大产业

近年来,房县窑淮镇紧紧围绕打造“茶叶小镇”目标,探索建立 “四联四化”党建模式,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

支部联建,产业布局区域化。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依托全镇6家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28家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组建产业党支部,负责入社茶农培训、行业标准制定、产业品牌塑造等工作,初步形成村党组织与产业党组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人才共育党建格局。

村企联营,产业经营规模化。实施“村企联营”新模式,按照 “农户分散联营、企业统一购买”原则,由产业党支部牵头,整合原有茶园基地集中连片发展茶产业,实现区域内茶产业由 “散”变“聚”。规模化经营后,大叶茶利用率由15%提高到80%,采摘鲜叶时间由3至5月份延长到3至10月份,每亩茶园经济效益由2500元提高到6000元。

茶旅联合,产业发展立体化。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思路,在马尾河万亩茶园打造生态茶园环线,在茶园套种蓝莓、葡萄、草莓等,建设房陵聚福堂茶庄,打造休闲服务接待点。

电商联动,产业销售平台化。为拓宽销售渠道,窑淮镇积极组织村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参加电商培训,并建设物流配送点10处,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农产品。

目前,房县已有19个乡镇106个行政村发展茶叶产业,基地总面积达18万亩,规模茶场67个,经营主体70家。2019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1900余吨,综合产值超5亿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