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辖12个镇、8个乡305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人口48.8万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119.6亿元,财政收入7.4亿元。
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迎接省委、省政府大督查和第三方评价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扣”快、减、升、通、拉”“五个关键”,全力打造“全市一流、全省前列”营商环境。
压缩时限“快”审批
以“有利于企业和群众办事”为出发点,精简事项,压缩时限,提高效率。高标准建成4500平方米的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40余家,硬件水平全省领先。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政务服务进驻事项达1290项,进驻率96.4%。整合服务职能,设立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企业融资、水电气报装、社会民生5大服务专区,进行“一揽子”整合,实现“一事联办、一次申请、一次出证”。推行企业开办“210标准”,即“一表申请、一窗发放”2个环节,1天内完成,零费用并免费赠送一套五枚公章。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全面推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开展“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三类投资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时限分别控制在80、60、40个工作日内。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将现有流程整合为申请受理、交费领证两个环节,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手续齐全的小微企业当场办理。
再造流程“减”环节
清理压减各类审批和许可事项,分类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现“照后减证”和“准入”“准营”同步提速。推广“一窗通办、一事联办”,推动流程再造,做到“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一文许可、一窗取件”。整合优化水电气报装外线施工办理程序,实行一表申请、并联审批、同步办理。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联通和全县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1054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县乡村三级网上可办率分别达100%、98.4%、98.3%,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和群众少跑路。
提“升”服务优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营造更加规范的政务环境。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机构全面开展“好差评”,部门服务成绩由企业打分。持续优化信用环境,开展了“新官不理旧账”、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等工作,创新招标投标方式,实现不见面开标和异地评标。二是营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做到“三个凡是”,即凡是外地好的做法,都大胆借鉴;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大胆试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一定弹性幅度的,都放到最宽。三是营造更加公平的法治环境。组织公检法机关联合印发《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意见》,强化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改进执法方式,实行“首违不罚”。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大力推动“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 34个职能单位认领监管事项895项,编制检查实施清单902项,录入监管对象3.3万个,录入执法人员432名,发起“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344次,探索综合监管机制,实行“一支队伍、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干扰,有效保护了企业合法利益。
畅“通”堵点暖企心
强化服务担当意识,像脱贫攻坚“户户走到”一样,推进领导干部走访包联重点企业项目和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企业发展堵在哪里,跟踪服务就疏通到哪里。扎实做好“双千”工作“下半篇”文章,深化“首席服务官”、项目代办等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走访包联重点企业项目和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组织39名县级领导干部、88家县直单位帮联84家企业,协调解决问题103个,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目前全县68家规上工业企业、72家限上商贸企业、22家限上服务业企业、146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全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真心真情“拉”一把
全面落实援企惠企政策,积极主动为企业讲政策、定政策、送政策。今年以来,全县共减免水电费338万元,减免房租61万元,累计减免企业养老保险费1613万元,免征工伤保险21万元,免征和返还失业保险费284万元,增值税退税9747万元,新增减税降费5585万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积极开展行长、厂长“点对点”服务,着力“不愿贷、不能贷、不敢贷”问题。金融机构为129家企业授信105182万元,发放支小再贷款31527万元,减少企业利息861万元。努力把企业成本降下来,让企业“喘口气”“活起来”“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