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剂良方治“穷病” ——房县万峪河乡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纪略

2020-10-21 08:52  



乡领导带队在宜昌天宇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考察天麻产业



高海拔人参基地



邀请专家指导七叶一枝花种植



药农种植天麻



修建通村路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文士东 邓光锋 报道:曾经,一提起房县万峪河乡,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落后和贫困”。如今,万峪河乡已然成了药草飘香、梯田如画的“聚宝盆”。近年来,万峪河乡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脱贫致富新路径。

找出病根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万峪河乡位于房县东北部,平均海拔800米,曾经山路崎岖狭窄,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群众收入单一,农业产业以传统的玉米、稻谷为主,经济效益低,正常年份下每亩年均收入不足1000元,如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农民群众收入则更低。

穷则思变。万峪河乡是一片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的净土,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资源丰富。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次科学考察调研后,最终确定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带动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致富。

“以前常年在外打工,收入少,离家又远,也照顾不到家人。这几年在村里的药材基地干活,不仅有了归属感,几年下来也攒了一些钱。”在万峪河乡班河片区人参基地务工的邓仁东开心地说。

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致富的还有万峪河乡中院村七叶一枝花种植户齐建国,他告诉记者:“这3年来,在乡政府帮助支持下,我种植了5亩七叶一枝花,年净收入4万多元,每亩平均收入达8000多元,比一般农作物收入高10倍。”

这是万峪河乡中药材产业种植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万峪河乡依托班河片区高海拔山林资源优势,种植人参500亩、七叶一枝花120亩、天麻50000窝、猪苓5000窝、虎杖700亩、白柴胡290亩,带动全乡1200余户贫困户增收。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万峪河乡解决产业发展薄弱、群众收入单一病症的一剂“良药”。

对症施策技能培训促产业增收

“这几年终于把之前种天麻亏的钱都赚回来了,真得感谢乡里的培训指导!”万峪河乡长滩河村村民姜明华介绍,之前因为没有专业技术指导,每年快到收获的时候,本来像红薯一样大的天麻,大部分都烂在地里,这让姜明华等种植户苦不堪言。眼看着又有返贫的风险,他们一度对种植中药材产业的信心产生动摇。

万峪河乡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及时咨询省、市、县农业专家,聘请宜昌天宇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并现场指导,同时组织当地种植大户、技术骨干等外出学习,还与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万峪河乡党委、政府和专业合作社的帮助指导下,包括姜明华在内的种植大户更新了种植技术,天麻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

据悉,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万峪河乡组织群众开展天麻种植培训13场870余人次,中药材现场培训会6场239人次。以技能培训为保障,中药材产业成为该乡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2019年,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全乡192户562名贫困村民全部脱贫,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2020年,全乡中药材产业种植户的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1800多元增长到5200元。

固本培元打通致富道路最后一公里

“这条扶贫产业路是村民的致富路。”万峪河乡长滩河村党支部书记曾光斌介绍,长滩河村是该乡一个偏远的村,以前由于没有修路,村民运种子、化肥都是靠肩扛背驮,家里的香菇、木耳、地花等土特产也是等外面的贩子来收,价钱压的低不说,碰上天气不好,连贩子都不进来。如今产业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直通天麻基地,农户可以直接用三轮车或者摩托车运送农资和农产品。曾光斌介绍,这条水泥路连接了周边片区10000窝天麻种植基地,预计年收入可达40万元。今年以来,基地仅用工就达100多人,工钱支出3万多元,务工人员80%是贫困户。

万峪河乡以前山路崎岖狭窄,村级基础设施落后,仅有的进村道路为土路,落后的交通不仅影响了村民的出行,也制约着村民发家致富。近年来,万峪河乡加大通村道路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新修通村公路104公里,形成了以万盐路为主、万斑路和万老路为支、各通村道路为辅,“外通内联、通乡畅组”的农村道路网络。这一条条通往村里的公路如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便、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降低,还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万峪河乡还积极进行金融扶贫对接。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累计为286户缺少资金的贫困户发放产业金融扶贫贴息贷款2860万元,解决贫困户资金难题。现在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万峪河乡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