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脱贫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记那些催人奋进,战贫斗贫的乡亲

2020-12-21 17:37  

16年开春,我和其他3名同事进驻叶家河村,主要任务就是沟通感情,激发斗志,宣传落实政策,确保户脱贫村出列。其实各个行业部门都出台了全方位的扶贫政策,只要精准的落实好,因户施策,所有人“搂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脱贫战。

4年多来,63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用真情实举激发内生动力, 308户贫困户不等不靠,靠自己的双手借力党的好政策实现了物质精神双脱贫。

“扶贫不扶懒”!印象最深的要数乡亲们被激发起的的那股子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尽管现在他们中大多没能发展多大的产业,但所有人坚信凭了这股“干”劲,生活会越来越好。也是这股劲头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一伟大壮举中。

为激发斗志,常备不懈,摘选一二干部群众战贫斗贫的典型。

老有所为,自力更生的木匠

黎章良,73岁,肢体(右腿)二级残疾,木匠,也会蔑活。以前一大家人挤住在石岭沟天桥的茅草房里,地处偏僻深山,离村委会6公里,吃水、吃粮都靠人担牲口拉。2017年他和老伴住进了大垭山易地搬迁小区50平米的扶贫房。

2018年老伴去世,尽管每年低保金、养老金、残疾补贴、退耕还林这些转移性收入就有8000多元,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劳作不息。叶家河村家家会放酒,哪家需要甑子、木盆之类的,都到大垭山小区找他,订单式生产。没事了,他还编点粪筐、篮子,放点白酒。离开了深山,搬进了小区,老黎的活更多了,一年也能赚两三千块,虽不多,但提起老而弥坚、自力更生的他,乡亲们无不树立大拇指。


老郑的起起伏伏

郑传友,52岁,养殖专业户,住石岭沟,家有5人。以前帮其哥哥(非贫困户)放牛,住土木结构危房,妻子在镇内打零工。2016年科技扶贫送技术下乡,郑传友积极参加养殖培训班,并开始自主创业,发展养殖。

2017年11月,意外降临。郑传友外出放羊时忘记关电视,线路老化引起火灾把房子烧了。当时石岭沟易迁安置小区正在建设,我们第一时间联系承建商优先对他的小区房进行装修,局帮扶干部捐款1000元让他买日用品。半个月后,作为全村第一个搬迁户,老郑住进了小区,尽管当时房屋正在封顶。 

2018年,顺风顺水。郑传友养了60头猪,20箱蜜蜂,一片丰收,顺利脱贫。

2019年,天灾人祸,盈余尽亏。插秧的时候,老郑的蜜蜂全跑了,是有人在附近办厂生产轮胎,把蜜蜂熏跑了。后来厂关停了,老郑落下十几个个空峰箱。收谷时,老郑的50来头猪一个星期内全病死了,小的50来斤,大的两三百斤。3年来的十来万积蓄全部泡汤!

2020年,多样养殖,从头再来。老郑现在存栏10只羊,2头母猪,2头肉猪,50只鸡,30只鸭,15箱蜜蜂,4000尾鱼,大的已经有三四斤重了。用他的话说,“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最难的时候,政府帮我走过来了。17年为我解决了住房,去年政府代缴的生猪保险,让我减轻了损失,这几年老大读大学,老二读中学有补助,我可以一心搞养殖。”提起这几年,寡言少语的老郑话匣子就打开了,“灾呀难呀我不怕,有手有脚身体好,现在政策好,只要下力,咋会穷?人还会让尿憋死?……”

贤妻良母孝儿媳,勤劳为本

昝启瑜,女,55岁,家庭人口6人,住石岭沟。作为妻子,他勤俭持家。作为叶家河村“最美儿媳”,他对90来岁的老婆婆关心备至。身为母亲,她教女有方,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协和医院上班,小女儿在读研究生。

问起她的育女经,她淡淡一笑,说也没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三个孩子从小看在眼里,知道农民的不易,自己奔的。

“老大刚上一年级,有天我点完包谷回家,看见她在院子里玩沙,知道她逃学了,我也没批评她,第二天就没让她上学,跟着我到地里干活。7岁的娃,干不了啥,大部分时间就让她在太阳下面晒着,看我干。回到家,她嚷着还要上学……”

的确,夫妻俩勤勤恳恳,精打细算,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丈夫张祖兵是建筑木工,常年在外务工。昝启瑜在家也闲不住,一个人种4亩多玉米、黄豆,用来闲时做黄酒,放白酒,揭豆油筋,帮扶干部帮他联系销路,不愁卖。凭着勤劳,她一年净收入3万元左右。

“孩子也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可学费真是个大难题!老大读书把积蓄花得差不多了,幸运的是老二老三刚好赶上精准扶贫,每年每人有3000块助学金,都申请了6000元的全贴息助学贷款。要不然就是考上也没钱读。”

“也多亏了精准扶贫,解决了读书问题, 18年补助1.88万元我们把危房改造了,我还申请了5万元产业贴息贷款,在负担最重的这几年碰上了这么及时的好政策,我很幸运!”

从“猪倌”到“专业户”

曹顺利,祖籍竹山县,住石岭沟。以前是个猪倌,帮别人喂猪,娶了本村李绍富的女儿,户口迁到了本村。2016年精准扶贫全面铺开,曹顺利不想顶着“贫困户”的帽子,决定自己创业。

他领到了“四子”资金,局驻村同事帮他申请了10万元贴息贷款,搞起了养猪场。打猪草、种地、投料、清理粪便……起早贪黑,从没见他闲下来过。近几年两口子艰苦努力,养殖场规模越办越大,家庭收入不断增加。2019年,一场意外使他养的10头猪病死大半,他一度消沉,殃了几天。不过这件事也迫使他调整了养殖项目,不再单纯喂猪。

“我还存栏5头母猪,5头育肥猪,200来只鸡,20条狗。”曹顺利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现在住进小区房,有了致富产业,要没有精准扶贫,我做梦都不会想到!”

身残志坚,古道热肠的新烟农

何立双,46岁,住宋家沟,小时候右脚被烧坏截了肢,未婚,水电工。行走不便,但乐观积极,贤明干练。

他平时主要搞水电安装,宋家沟小区23户扶贫房的水电工程就是他做的,没有人反应有任何质量问题。为了增加收入,买了20套桌椅搞餐具租赁,哪家有红白事待客,他送到摆好。

他待人热诚,处事公道,在宋家沟片区有威望。哪家水电有小问题都会叫他检修,他也勤快,修完也不要工钱。每次到宋家沟小区开户院会,他都提前把桌椅摆好,水烧好。宋家沟修通组路,他第一个表态“路修到哪儿田地无偿让到哪儿”,其他乡亲纷纷效仿。路修好了,何立双让出路边一点菜地,自己出工出料接了水泥路肩。

2020年,何立双开始搞烟叶种植,他踏实肯干,虚心向技术员、老烟农学习,一门心思扑在烟地里,天天在地里忙活。群众都愿意为他干活,也不惜力,现在60亩烟叶长势良好。“去年村里发展500多亩烟,兴烟户都赚钱了,眼馋,烟叶是订单式种植,不愁销,有保险,虽然辛苦,但收益可观。我不怕累,今年先试种,明年有经验了再扩大规模。”

在村民眼里,他俨然没有残疾,经常跟他开玩笑:“依你的干劲,娶两个媳妇儿也养得活呀!”

不服输的老党员

龚立炳,男,67岁,住王家坡,退伍老兵,共产党员,以前干过小队长,是李局长的帮扶对象,命运多舛,乐观豁达。家庭人口6人,父亲91岁无生活自理能力,长子有自闭症常年怕见任何人,次子收入一般,带着孙子在外谋生。

老两口不等不靠,绞尽脑汁的发家致富。2017年发展过天麻,碰上连阴雨,烂在了地里。2018年种过香菇、木耳,养过羊,喂过猪、鸡,还有3亩核桃,4年多来,不停的折腾。

2018年底,老龚身体不适,一检查,肝癌晚期,进行了手术和化疗。出院回家,乐观的老龚变了样,整天闷闷不乐,躺着对啥都提不起精神。那段时间李局长有空就往他家跑,劝说安慰,送营养品,托人买药,渐渐的,老龚身体恢复了,那股倔劲又回来了。他又忙活起来,对泥巴院子进行了硬化,木耳、香菇架子翻不动了,今年养了2头猪和100多只鸡。“李局长对我不赖,他说要活在当下,只要精神好,病魔绕着跑,还说猪和鸡他包销,我打算再买头猪崽儿。”

上周开片区低保评审户院会,群众都说老龚和长子都该吃低保,一个癌症,一个精神有问题,收入又一般。老龚当场表态:“贫困户化疗国家有优惠政策,我有手有脚,干得动,我不吃低保!”让在场的另一名因为老两口体弱多病想申请低保的老党员羞红了脸。

扶贫工厂里的老两口

陈志财,63岁,家庭人口4人,老伴汪清云,62岁,女儿离异带着外孙女在武汉务工。以前老陈种2亩旱地1亩水田,农闲时县内跑着打零工,老伴老身体不好,在家喂猪,加上女儿给点赡养费,辛苦但生活不愁。

2019年邻村狮子岩村建了扶贫工厂生产医用防护服,汪清云去了,没有技术,就负责折叠工序,叠一件7分钱,一个月能拿到2千多元,距离近,尽管上班时间不限,可她很少休息,因为全勤28天能多拿200元钱。也在19年,叶家河村开始发展烟叶产业,当年就发展515亩,起垄、育苗、移栽、打水、施肥、除草、采收,需要大量劳力,老陈干活肯下力,兴烟户都抢着请。特别是七八月打烟时节,万一碰上连阴雨就会烂在地里,所以得抢收。夜里3点多就起床赶到雇主家吃早饭上工,11点结束,吃完午饭,下午2点开始夹烟上架烘烤,直到4点多才放工。天气炎热,劳动时间长,可老陈从没歇过工。一季下来,他能拿到1万元左右。碰上连阴雨或者农闲,老陈就到扶贫工厂帮着老伴干,疫情期间订单多,最多的一夜月,老两口拿了近4000元。

“叠衣服是女人干的细致活,我干不顺手。在烟地干活比打零工强,离家近,不像无根的草,到处转。村里今年建了茶叶基地和水栽食用菌基地,听说活不重,过几年烟地的活干不动了,我可以采茶叶,剪蘑菇,锄草,田里活我干得来。”谈到未来,老陈有自己的打算。

作者:县公路养护中心驻门古寺镇叶家河村第一书记蔡康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