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大木厂镇:“33工作法”打造基层 社会治理新格局

2020-12-22 14:56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远 何静 报道:今年以来,大木厂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聚焦主责主业,拓展治理路径,凝聚治理合力,通过实施三项工程,健全三支队伍,举办三项活动,积极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助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实施“三项工程”,夯实治理基础。一是实施“头雁”工程。坚持高标准选人用人的原则,把选优配强带头人作为头等大事,引回“80后”能人村支书一名,并通过教育、激励、监督的方式,优化提升村干部队伍。目前,全镇21名村“两委”干部领办有特色产业,占比38%。二是实施“蓄水池”工程。加大后备干部储备培养力度,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人为重点,择优选拔培养后备干部4名、新发展党员13名。目前全镇后备干部队伍52人,入党积极分子60名,致富带头人220人。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建设储备充足“源头活水”。三是实施“能人回归”工程。通过采取建立能人信息库、不定期举办座谈会、指定专人定向联络、成立大木商会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优化软环境,回引了60余名能人返乡创业发展。通过返乡能人张安民、代隆兵、贾发平等开办扶贫车间吸纳就近就业400余人,发展红薯、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4000余户户均增收6000元,通过隧道劳务经纪人吴修亭、张波等每年有序组织2000余人外出务工,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能人返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健全“三支队伍”,集聚治理合力。一是选配中心户长。借助疫情防控网格管理成功模式,各村因村制宜,随湾就片,按照居住人口20-30户左右划分“微网格”,设立“党员中心户”,通过党员群众推选,从致富带头人、退休干部、乡贤等政治素养高的党员和群众中选聘171名中心户长,颁发聘书、配戴标识,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履行“四员”(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职责,延伸了基层治理的触角。二是建立志愿服务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体系,从青年、妇女、公益性岗位、外出能人等群体中因人定岗组建11支志愿服务队(环境治理小分队、政策法律宣传小分队、矛盾化解小分队、人情新风宣传小分队、文艺小分队、科技服务小分队、劳务小分队、巾帼服务小分队、能人志愿服务小分队、应急小分队、老年协会),充实到基层治理队伍中,用活有生力量,做好方向引领,让群众在深度参与中提升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三是深化党员干部下沉。全镇216名机关党员干部加入到下沉队伍,镇直单位与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互联互动,形成“网格发现、村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工作机制,建立纪实制度,确保每名干部进网格、每个网格有干部。目前,下沉干部在入户进行矛盾排查、政策宣传等工作的基础上,已配合下沉村高效完成了人口普查、农村住房安全排查等工作。为助力“平安房县”建设,由下沉干部、派出所、基干民兵、志愿者5-8人为一组组成夜间巡逻队,每晚在集镇大街小巷巡逻,现场化解矛盾、沿途宣传政策,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举办“三个活动”,营造治理氛围。一是开办农民夜校。通过从党员干部、群众中选拔20名政治过硬、德艺双全的“艺人”组成宣讲团,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脱贫致富榜样、身边好人事迹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各村巡回宣讲30余场,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二是选树先进典型。开展大木厂镇“道德模范”“脱贫示范户”“优秀帮扶干部”评选活动,用身边模范人物事迹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培育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在全镇范围内表彰脱贫示范户、道德模范22名,引导群众向善向美。三是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迎国庆、感党恩、基层治理心连心”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基层治理我参与”签名活动、“凝聚全民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大合唱比赛、巾帼建功新时代广场舞比赛等系列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