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 脱贫路上实现自我价值---驻村帮扶心得体会

2021-01-11 17:01  

按照局党组的工作安排,2018年至今,我和王群同志到青峰镇双坪河村负责“四双”帮扶驻队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

群众工作纷繁复杂,产业发展难度大,平均主义、现实主义阻碍各项工作推进。我们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各项政策,通过扎实细致的群众工作,如期实现了全村出列的目标,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3年的“四双”帮扶和精准扶贫工作中,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也有颇多感触。

一、加强学习提高能力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我们工作队成员工作性质由机关业务工作转换为与最基层的群众面对面打交道。初来伊始,确实是有一些不适应,好像和群众之间有一道鸿沟。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和淳朴的群众打成一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学习。首先要深刻领会和吃透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精神,把政策学懂悟透,在贫困户纳入、退出、低保户评审程序、动态调整、信息核准和收入测算等方面政策必须熟练掌握,然后给群众讲清楚、说明白,群众才能够理解支持,这样才能够避免出了气力不讨好,才能够把政策落实好、执行好。深入学习和钻研“两不愁三保障”,我发现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保“底线”,要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其中,安全住房需要及早动手抓。为贫困人口解决安全住房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所以得早部署早实施。在解决安全住房的问题上,正是“早”字当头,使双坪河村的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工作一直快人一步,率先完成任务,率先达到“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的工作目标。二是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支撑,选择发展哪些产业、怎样发展,需要掌握生产环节、生产要素、生产季节等。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针对村情和产业发展实际,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了解和学习,把掌握的知识用于指导群众产业发展和增收项目,使自己成为群众增收的行家里手,不当门外汉。三是要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把自己的行动置于政策、法律许可范围内,带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以规行事,不当法盲,在解决民事纠纷和邻里矛盾中,能够依法明辨是非,做出正确评判,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二、兢兢业业勤奋扎实是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保证

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在攻坚啃硬骨头阶段,工作推进由全面铺开到了小范围攻坚,由大水“漫灌”到精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要确保扶贫扶在点子上,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一是产业发展上实得虚不得。产业发展要切合双坪河的自然禀赋,根据双坪河村的自然优势和群众意愿,我们确定了食用菌、药材、烟叶、传统产业等作为支柱产业。在贫困户发展项目上要切合户的实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紧扣政策,用足用活政策,依靠政策,借东风行船,不能盲目冒进。二是在群众思想教育上,要细得粗不得。百人百性,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循善诱,通过个别走访座谈和群众会、户院会等深入细致的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在潜力,引导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以提高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群众重拾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引导群众树立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坚决消除“等靠要”思想,坚决摒弃争当贫困户、争戴贫困帽的惰性思维。要坚持在扶志上下功夫,既从发展上、物质上帮扶,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激励。对他们要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自强精神,常怀感恩之心,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持。

三、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是搞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

在农村,广大群众绝大多数群众思富、盼富,平均主义、现实主义也在农村普遍存在,群众的口头禅就是:不怕政策严,就怕不合理。而精准扶贫“五个一批”政策恰恰都是无偿地给予,所以,使个别群众害“红眼病”,自己有房有车也要求纳入贫困户,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就要做到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符合政策。还要做到,严守政治纪律,在平时的工作中管住嘴;严守财经纪律,在村经济往来中管住手;严守工作纪律,不打牌来赌,管住行;严守生活纪律,做正派人,老实人,管住心。在贫困户纳入和剔除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程序办事,教育干部群众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消除亲戚朋友、姐夫郎舅裙带关系,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评议,不搞“一言堂”,不搞假民主,做到了纳入精准、退出精准。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要以人民群众是否答应、是否高兴、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是否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重要标准,作为工作是否做好的检验标准。做到工作认真、务实,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制度纪律,做到令行禁止。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作者系房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驻青峰镇双坪河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   刘东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