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 一次贴地的行走

2021-01-18 15:09  

光阴如梭,岁月荏苒。不知不觉,我已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奔走了六年多。经过六年多的贴地行走,贫困发生率为55.2%的深度贫困村红场村实现了整村出列,实现了村民收入较快增长、村容村貌较大改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村民素质较大提升、村务管理更为民主、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路走来,所入过的户、所帮过的人,都在悄然变化。

路通了,心也通了

“门口的桥修好了,今年回来过年,一定要把车开回来,再也不淘气了!”红场村二组六十多岁的张贤莲在自家院子大声给儿子岳相武打电话,脸上写满满意。

张贤莲家住路边,貌似很方便,但一条小沟横亘中间,给她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什么车都过不去,收点儿粮食、买点儿生活用品都要肩挑背抗。尤其是雨季涨水时,必须脱脚涉水,以至于儿孙们都不愿回来。

工作队进驻红场村后,在广东照看孙子的张贤莲,每年过年回来都要找村上、找工作队反映。

张贤莲家行路难的问题必须解决,但就是苦于没项目没资金。工作队、村两委反复讨论反复商量,钱的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

2020年初,工作队、村两委再次商讨:找张贤莲商量,自己出一点儿、乡镇帮一点儿,为她一户修一座桥。

没想到此建议一出,张贤莲喜出望外:乡上有困难,我家愿意多出点儿!

没有设备,自己出公租赁;没有雨布,自己四处借;施工人员没地方吃饭,把自家的房子整理一间…… 在张贤莲的大力支持下,不到一个月,一条宽4.5米、长8米的便民桥建成。

三分建、七分管。在便民桥铺设水泥时,张贤莲又主动承担起浇水任务,一天四遍,一个多月,从不间断。

“说实话,只有我一家住这儿,真没想到能修一座桥!没有修桥时,我还准备去上访呢!”站在桥上,满脸高兴又而又自责的张贤莲说出了心里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

“有水有水,很清凉,捧一口喝还甜甜儿的呢!”一问起水咋样,石垒子沟忠厚的余春林一脸的笑容。

石垒子沟原来有二十几户人家,就是苦于缺水,搬得只剩五户了。精准扶贫时,又有一户不得不搬离,盼望有稳定、干净的水成了仅有的四户村民最大的愿望。

扩宽挖深老井,不够吃;再建一口新井蓄水,不够用;再挖新井,没有水……尝试了许多办法,依然没有解决四户人家的用水难题,找水、供水成了成了工作队、村两委的头等大事。

请人勘探,漏斗式的地址结构,沉不住水;请水务局帮忙,地势高引不来水;劝说搬离,四户村民理由只有一个:故土难离……

为解决吃水难,县乡领导多次踏勘,工作队、村两委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缺水难题依然没法解决。

引水。2018年,与石垒子沟相邻的白果树沟建起了千头猪场,也建起一座水窖,能不能把白果树沟水窖的水引到石垒子沟?

一测量,水位落差几十米,且有一座数百米的山脊阻隔,难度依然很大。

降低引水高度、深挖深埋管线、义务进行管护,都需要投工投劳,四户村民异口同声:政府为我们想办法,我们出工出力没问题。

经过三个月的奋斗,一条2000多米长的塑料管线从白果树沟铺设进了石垒子沟,通过加压等处理,干净、稳定的水流进石垒子沟四户村民家中。

“吃水不忘挖井人。”用上干净、稳定、有保障的水后,年逾六旬的余春林逢人都说。

我们生活在花丛中

“四周绿水青山,怀抱月季花卉,住在这样的小区,我活到九十多岁肯定肯定还像个年轻人!”年近七旬的王居红住进红场村村委会小区后,常常这样自诩。

精准扶贫时,红场村认真研磨政策,精心遴选,把原村委会周围的一片沙湾地作为一个搬迁小区,把零散居住在方圆22平方千米的不适宜居住的村民,根据意愿集中起来,改善居住、通行等生产生活条件。

选址时,在这儿建小区,很多人并不看好:这儿原来是一个三河交汇形成的冲击平地,易灾,土地贫瘠,没人敢住。但随着依山就势、随山而弯的小区开建,河道加固改流及水电路讯网入户后,其优势日显。从稀稀拉拉的几户报名到建起时58户入住,仅用了三个月,住在没路没水“天赐坪”(小地名)的王居红也半信半疑的同意入住了。

小区遴选区长,干过村小组组长的王居红当选了:“干半年,不胜任就辞职!”随着户前一份菜园、猪圈厕所后移、扫干净、码整齐、弄通畅等一系列措施实施,王居红越干越踏实了:“这都是确保老百姓搬得进、稳得住的好事,我咋不好好干呢?”

为确保村民“有事干”,红场村又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四位一体的模式,把小区剩余的土地流转过来,建起花卉基地,种植月季花。

“小区居民农闲时在离家几十米远白芨基地(七叶树下套种白芨基地120亩)锄草,在成规模的100亩蓝莓种植基地采摘蓝莓,每年都有不少收入呢!”已干了三年多区长的王居红说。

“春赏花(月季)、夏有果(蓝莓)、秋有收(丰收)、冬有活(务工),这种生活太好了!”主动承担着小区卫生的王居红一边扫地,一边乐呵着。

山村响起鼓乐曲

“要脱贫,靠实干,谁英雄,谁好汉,脱贫攻坚比比看。养牛羊,搞种植,你来干,政府帮,一年就比一年强……”每当夜幕降临,坐落在红场村1组两棵百年枫杨树下的休闲广场,伴随着村民高德运的三句半,广场舞曲准时响起。

七十二岁的高德运,家就枫杨树旁:“夏天遮阴,秋天落叶,树有百岁,害人不浅。”没有享受到百年枫杨的好处,反而影响了晾晒粮物,高德运常常自叹“不走运”。

2020年,沐浴着美丽乡村的东风,不仅在挂牌保护的枫杨树建起了保护围栏,修缮了四周的路渠,而且还在树旁空地上建起数百平米的精致广场:“不仅保护了百年枫杨,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一辈子辛勤劳作的高德运,有个埋藏了几十年的爱好——唱山歌,每当劳作间隙,或左邻右舍红白喜事,总喜欢凑热闹,但一直苦于没地方尽情发泄、展示的好地方。

“家门口有了这个广场,没事时唱一唱、敲一敲(鼓乐),四周有树有花儿,有桌有椅,简直不输城里的这广场那乐园!”枫杨广场建成后,高德运成了广场的忠实欢迎者、义务保护者。

不仅如此,高德运还把喜欢唱歌、跳舞、下棋的村民邀请到广场,没事时一起同乐。

“评一次先进、当一辈子标杆、做永远的楷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建设的中,知党恩、跟党走,争当时代新人。”面对采访镜头,经常在广场上“发言(召集村民)”的高德运把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平时在户院会上的宣讲语一下子背了出来,语惊四座。

“一张明白卡,我们的名字写一起,你写左边,我写右边,中间没有距离。我们曾经并不熟悉,写下名字,就是有来有往的亲戚。名字写在一起,远方存一份挂记……”说话间,“歌布袋”李发平扯着嗓子拉开了山村广场舞的帷幕。

宣传部驻五台乡红场村工作队供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