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林 报道:近年来,房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新理念破解“三农”难题,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农村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产业兴旺,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按照“生态优先、多元富民、绿色发展”的思路,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绿色有机品牌创建、新型业态培育,全力做优做强食用菌、中药材、蔬菜、林果、黄酒、畜牧、茶叶、烟叶等“八大”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产业优势片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35万亩,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种植茶叶14万亩,建成以樱桃、核桃、黄桃为主林果56.7万亩,年播种蔬菜19.6万亩,种植烟叶3.4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4300万袋、椴木食用菌10万架,肉牛饲养量达到4.8万头、山羊饲养量达到74.8万只、禽饲养量达到768.3万羽、兔饲养量达到30万只,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聚焦人才振兴,注入乡村振兴“强心剂”。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立足人才链,打造技术链,汇聚发展“永动力”。建立健全“一个主导产业、一名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个服务团队”的“五个一”产业服务机制。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推进农民从身份型向职业型,经验型向知识型,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实施“两回三乡”工程,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集聚,激活农村闲置资源,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打造一批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推行“能力提升+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引进优秀人才“头雁效应”,实施“村后备干部培养计划”,选拔村级后备干部364人。推进“新时代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新招78名公务员充实到乡村一线工作中,让“人才杠杆”撬开乡村振兴的大门。大力实施“百名科技人员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工程,选派6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传授培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育壮大服务乡村振兴、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聚焦乡风文明,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把树立法治观念、诚实守信、自力更生、革除陋习的要求融入各乡镇治理乡风中,通过全面贯彻和推行“新乡贤”治理模式,由老党员、离任村干部、道德模范组成道德评议团、红白理事会,广泛开展“说论亮”道德评议活动,构建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着力打造人情新风、“四好”乡村创建、文化大院三大品牌,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殡葬制度改革,破除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大力推行绿色文明殡葬方式。扎实开展乡村大舞台,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百姓宣讲活动,加强乡风文明宣传力度,为群众“量身定制”宣讲和实践载体,形成了全民讲道德、知礼仪的良好氛围。
聚焦生态宜居,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学习借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按照“因地制宜、样板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户厕建设质量、农村公厕管护、村容村貌提升”五项重点工作,深入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不断提升公共设施配套、住房风貌改造水平。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119座,庭院式人工湿地5处。建改农村户厕36500户、农村公厕137座,乡镇公厕8座,城市公厕4座,旅游厕所4座。“拆、改、建、管”并举,全力消除视觉贫困,乡村面貌有效提升。突出“一带一路”(竹房城镇带、武神路沿线),实施特色乡村创建行动,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整治村53个,创建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31个。围绕“四清”“四无”目标,完成禁捕退捕阶段性任务,46艘合法持证兼业渔船和333艘“三无”船只全部上岸拆解。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推进马栏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废旧农膜、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和综合整治,全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2%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68%,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置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8.24%,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