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火部位和用电量的不断增加,造成了火灾事故,特别是农村火灾,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很多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较多,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火灾发生原因
1.防火意识淡薄。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村民的消防法规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部分村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开展不到位。
2.农村用火管理不到位。由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村民对火灾的危害认识不足,一些农村依旧存在野外烧荒、动火做饭、小孩玩火、祭拜点香、户外烧纸、蜡烛照明、冬季烤火、乱扔烟头等现象。
3.火灾隐患大,季节性明显。由于农村相对比较偏僻,周围林木、杂草相对较多,火灾隐患较大。另外,农村的不少建筑依旧为砖木结构,住宅建筑构件以可燃材料为主,整体耐火等级低。部分落后一点的农村,房前屋后还存在堆放柴草的现象,燃烧物质多,可燃物基数大。气候较为干燥的冬季及气温较高的夏季,都是农村火灾集中高发的季节,一旦用火不慎导致火灾,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农村火灾的特点
一是损失严重。农村的社会救济保障相对滞后,往往是一把火就将受灾户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苦积蓄毁于一旦。
二是交通道路不便。农村火灾现场大多路途远,道路狭窄,潜在危险多,农村民房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部队无法在短时间内赶赴现场扑救,往往会错过扑救初起火灾的最佳时机。
三是房屋耐火等级低。农村民房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多为三级耐火建筑(砖木结构),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甚至还保留有四级耐火建筑(茅草屋),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四是消防水源缺乏。大多数乡村都没有消防水源,灭火过程中消防官兵只能到各乡镇或县城加水,这种远距离的运水供水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扑救的开展。
五是火灾扑救力量薄弱。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一旦火灾发生,常无法组织有效的扑救,从而造成火灾损失扩大。
火灾的扑救
农村火灾“三防”
1、防孩童随意玩火:用火工具切忌乱摆放,秋冬季“熊孩子”防火教育不可少。
2、防稻麦草(秸秆)堆垛失火:间隔时段检查测温,防止自燃。严防焚烧秸秆现象。
3、防用火用电不规范:家庭、野外用火看护不可疏忽,做到人走火灭。规范家庭用电安全,确保电器摆放远离火源、即用即开,不用即关。
农村防火“六忌”
1、忌草地、草堆旁禁吸烟、乱扔烟头:星星烟头火,可成燎原势。农作物收割季,切忌将未熄灭烟头、火柴梗丢弃于田间地头堆草处。
2、忌用电、用电器不规范:农村养殖场及蔬菜花果种植场需强化安全用火用电管理工作,确保塑料薄膜、稻草帘等易燃物与供热管道、用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确保农业、家庭电器用电规范。
3、忌烤火取暖引火灾:秋冬季寒冷,烤火取暖严禁用汽油、煤油、酒精等易燃物引火,火炉周围不要堆放可燃物品,取暖器材切勿用于烘烤衣物。
4、忌乱堆乱放农药、化肥:农村农药、化肥的品种多,性质各异。农药化肥乱堆放,易发生化学反应,轻则失效,重则会发生爆炸、火灾,造成人畜中毒事故。
5、忌乱倒火灰(柴灰、灶灰、煤灰等):乱倒火灰极易引发火灾,正确做法:用水泼灭余火后,倒于无易燃物、可燃物的安全地。
6、忌随意丢弃、堆放农用废弃物:农药肥料包装、废旧农膜等农用废弃物长期丢弃于田间地头、道路屋边不仅污染环境,甚至会招致火灾风险。正确做法:农业投入品、废旧农膜需按要求集中定点回收。
特别注意
村居民自建房经营、仓储区域与人员住宿区域,要使用防火隔墙、防火隔板、防火门等进行有效分隔,阻止火势和烟气蔓延,为人员疏散赢取宝贵时间。
室内电气线路要规范敷设,穿管进行保护。不要乱拉乱接电气线路,插板不要串联使用,不要在室内为电动车充电,不要拉飞线充电,不要私自改装电动车充电线路。
要掌握正确的消防安全常识,发现火情要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遇小火或没有浓烟的情况下,应迅速逃离火场,不要贪恋财物。如遇楼道充满浓烟无法逃生,最好返回屋内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