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特约记者 柯勇 报道:冬季,农田“闲”着怎么办?有什么办法提高田地利用价值?近年来,房县城关镇采取“水稻+羊肚菌”轮作的方式,一改过去冬季“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的情况,让“冬闲田”变成“增收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今年秋收结束后,城关镇三海村、炳公村村民没有闲下来,忙着翻整田地,为下一轮农作物播种作准备。日前,记者在三海村看到,整齐的大棚一字排开。其中一个大棚里,种植大户陈伦清正在打理自己的“金疙瘩”——羊肚菌。“水稻收割完后,我们就开始种植羊肚菌。通过稻菌轮作,又能增加一笔收入。”陈伦清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今年承包40亩水田,利用“冬闲”种植羊肚菌,预计毛收入可达90万元。
据三海村干部吴学炎介绍,该村耕地少,传统农业种植投入高、收益低,大多数村民不愿意种地,导致大片田地在冬季闲置。“采用‘秋种菌、春种粮’的方式,推广羊肚菌及水稻轮作,有效提升农田复种率,让‘冬闲田’不再闲。”吴学炎说。
“种植羊肚菌,从下种到收获,再到包装售卖,整个过程需要四五个月。”三海村村民邓平介绍,羊肚菌采摘结束后,对田地进行翻整,然后种植蔬菜、水稻等,既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炳公村村民孟祖和长期在村里羊肚菌种植基地务工。“以前‘冬闲田’没有被利用时,我只能到县城打零工,每天早晨6点多出门赶车,到傍晚才回家,收入不高,还无法照顾家人。”孟祖和说,如今一年四季在家门口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我打算学好技术后自己种植羊肚菌,走产业发展之路。”
据了解,“水稻+羊肚菌”轮作是以传统一季水稻种植为基础,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羊肚菌的高效农业新模式。近年来,城关镇通过“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推广“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找到了新路径。目前,该镇三海村、炳公村共发展羊肚菌500余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