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退伍通讯兵刘继德:身骑快马 穿越敌军封锁线传递情报

2022-07-15 17:44  

1952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击退敌军900多次的冲锋后,取得了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年仅20岁的房县籍志愿军战士刘继德被派往上甘岭战区。虽然没有赶上上甘岭战役,但作为上甘岭战区的一名通讯兵,他骑着快马,穿越敌军封锁线,躲过一次次追击,成功传递了情报。

房县退伍通讯兵刘继德。

远离家乡,热血男儿出国参战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1952年下半年,刘继德报名参军离开老家房县,和从四面八方来的战友在孝感驻扎下来,开始军事训练。10月份,刘继德等人从孝感出发,随部队奔赴鸭绿江边。部队来到鸭绿江边,那天夜里,他们坐上火车出征了。刘继德介绍:“在车厢里,宣传员们说,志愿军同志们,你们为祖国去打仗,是最光荣的!我们个个都热血沸腾。”

刘继德参加上甘岭战役,获得多枚纪念章。

踏雪前行,战场上到处都是弹坑

第二天早晨,刘继德和战友们在朝鲜的国土上,迎来了第一个黎明。

“我是作为补充兵员进入上甘岭战区的,当时我们营的不少战士都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刘继德告诉记者。他抵达上甘岭时,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接近尾声,抗美援朝战争即将迎来曙光。“虽然没能亲自参与上甘岭战役最激烈的阶段,但幸运的是我也为抗美援朝出了一份力。”刘继德说道。

抵达上甘岭战区时,是1952年年底。大雪纷飞的季节,上甘岭区域的积雪已深及成年人的膝盖处。“我们在积雪覆盖的山野中艰难地挪动,饿了吃压缩饼干,喝了抓一把雪塞到嘴里。”刘继德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景时,时不时用双手比划着,他的思绪仿佛早已回到了那个炮火不断的年代。

“对我军来说,当时最大的考验是来自空中的轰炸。美军的轰炸机太嚣张了,时不时就来一次低空轰炸。”刘继德回忆。轰炸过程中,敌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五花八门。比如说晚上的时候,经常先投下照明弹,紧接着是大大小小的炸弹。

照明弹的强光,能照亮山头上的沟沟壑壑,刺得眼睛都睁不开。然后是约300斤重的重型炸弹,这种炸弹能将大卡车炸得粉碎,留下的弹坑,有小池塘那么大。“整个战场上,大坑套小坑,到处都是弹坑。一座山上,有时候连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刘继德说道。

身骑快马,一次次穿越敌军封锁线

抵达朝鲜战场大约3个月后,刘继德因为聪明伶俐,再加上身体素质过硬,被选拔成了营长的贴身通讯员。负责在营与营之间传递任务、作战信息等重要情报。

“外出送情报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敌军追击。”刘继德说。于是,一匹身形高大的黑马,成了他的交通工具。营与营之间,近的有几十公里,远的有一百多公里,中间往往需要跨过敌军的一道道封锁线。为了尽可能的隐蔽,通讯员外出送信一般都是一个人。“在我军部队的势力范围内,能快就快,尽量赶速度。一旦进了敌军的封锁范围,就要加倍小心,以防被发现。”刘继德说。

有一次,刘继德奉命到附近的营地送信。两地之间,相隔100多公里的路程,中间有一段路必须要穿过敌军的防区。天还没亮,刘继德便带着装备和干粮出发了。为了给马保存体力,上午的路程,刘继德都选择了步行。“关键时刻马的速度比人快得多,要靠它带我冲刺突破封锁线。”刘继德解释说。在之前的好几次任务中,危急时刻,这匹训练有素的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黄昏时分,刘继德进了敌军的封锁范围。虽然已经很小心,但还是被隐藏在附近的敌人给发现了。刘继德翻身上马,马儿立即领会了主人的意图,全速往前冲去。“身后枪声不断,我趴在马背上头都不能抬。”刘继德说。狂奔了几分钟后,大黑马一纵身子,跨过一处灌木丛,跳进一处小山沟后立即拐了个弯。

刘继德跳下马背,牵着马躲到了一块大石头后面,然后又向着规划路线相反的方向跑去。“这种情况下只能往相反的方向跑,再绕道回到原来的线路上,不然被抓住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刘继德说。太阳落山后,刘继德顶着夜色兜了个大圈子,最终顺利抵达目的地,将情报安全送到指定人员手中。

战后回国,参加丹江口大坝建设

1953年,刘继德所在的部队从上甘岭战区被调到仁川,在当地参与防御工事的修建,阻止敌军从仁川东海岸登陆的作战计划。

1954年4月,刘继德撤离朝鲜战场回到国内。“回国后我们驻防在浙江金华,一直到1957年退伍。”刘继德介绍,在浙江期间,除了日常的军事训练,他还参加了部队上组织的 文 化学习。

再后来,刘继德以排级干部的身份从部队退伍,毅然返回老家参加地方建设。1958年,新婚不久的刘继德到丹江口市,参加了丹江口大坝的修建工作。在丹江口大坝建设工地上,刘继德负责开空压机等机械设备,一直到1962年才回到房县。

“跟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算是特别幸运的那一部分人。”刘继德告诉记者,虽然老伴儿去年已经去世,但他现如今的生活被几个儿女照顾得非常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