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服务跟着“民声”走 办好实事惠“民生”

2022-07-19 11:05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许媛媛 报道:群众利益无小事。自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以来,房县纪委监委始终坚持把小事办好、把小事办实,从群众家门口的“身边事”入手,做足“绣花功夫”,用热心和真情谱写了一个个暖心故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以情劝学,助辍学少年重返学校

“我不想读书了,觉得上学没什么意义。”小明(化名)在交谈中对该县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说道。小明表示他不想再去学校了,就想待在家里或者等长大一点后出去务工。驻村工作队人员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某中学初中八年级的小明辍学在家近一周了,家长和老师都想尽了办法,但小明还是不肯去学校上学。

驻村工作队人员第一时间多渠道、全面了解小明辍学在家的真正原因。经了解,小明今年15岁,父亲患有股骨头坏死,母亲忙于农活,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和关心。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小明选择待在家里,不去上学,也不愿意与其他人沟通。为此,小明的老师也进行了家访沟通劝导,但未能说动小明。

在全面掌握小明辍学在家的原因后,该县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委会干部,上门与小明面对面的沟通,并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小明读书的重要性,鼓励他重返校园继续学习。最终,在驻村工作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做通到了小明的思想工作。从最初的拒绝,听不进去劝说,到后期的主动沟通配合,也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当场表示愿意重返学校,好好读书。

这是房县纪委监委开展“下察解暖”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身边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社会“大事”的“小细胞”,该县纪委监委把群众小事当作大事来办,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解决群众的所思所盼,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送证上门,搭起干群连心桥

“小郑,你为我办理的残疾证刚刚收到。太谢谢你了。”左阿姨在电话里激动地对郑家明说道。

近日,该县纪委监委干部郑家明在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家住在房县野人谷镇西蒿坪村的左阿姨反映自己视力不好,去县城办理残疾证不方便,并且不知道到哪里办。但是在看病时,经常又需要残疾证。

图为小郑陪同左阿姨在市民中心办理残疾证。

了解到左阿姨的实际困难后,小郑立即与县残联、西蒿坪村委会联系,咨询残疾证办理政策及流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主动帮助其收集相关资料,并自驾车辆陪同左阿姨到县市民之家残联窗口进行办证。因左阿姨目前在十堰,残疾证办理后,小郑第一时间将残疾证邮寄给左阿姨,并嘱咐道,“左阿姨,以后有什么问题或者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打电话联系我。”

小小举动,彰显的是纪检监察干部在平凡的小事中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殷殷嘱咐,表达的是“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的关怀;暖暖谢语,体现的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担当。

建设候车亭,改善群众出行难

7月8日,在房县野人谷镇西蒿坪村便民候车亭落成时,60岁的秦大爷特意从家里来到现场。平日里出行坐公交的他,面对新建的候车亭,连连称赞,“太好了,之前只听说集镇上才有公交站,有休息等候的地方。如今,在我们村上也有候车亭了,我们老百姓现在进城搭车也不用再担心晒太阳,怕雨淋了。”

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候车亭里坐,抬脚上公交”。在今天的野人谷镇西蒿坪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感受到了便民候车亭建设后的便捷。

“便民服务候车亭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直接牵动着大民生。便民候车亭的建设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必要设施。”该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只要老百姓有呼声,有合理的需求,我们就要尽可能的去解决、去落实。

 自“下察解暖”实践活动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始终坚持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和情怀,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操心事,坚决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每一名群众的合理诉求,把“小事”当成大事办,服务跟着民声走,民声推动民生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