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总抓手,是“五级书记”亲自抓的“国之大事”,事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事关全面小康巩固提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纪道清同志作为“一线总指挥”,坚持重大决策亲自研究、重大事项亲自安排、重点任务亲自调度,带动各级各部门把工作重心和资源力量集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合力共为、责任层层压实”的良好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开局起步,绘就了“区域中心城、绿色示范县”的乡村画卷。7月9日,纪道清同志奔赴上龛乡仓坪村调研,充分肯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做法。为此,县委党校赵礼江同志开展了现场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文章,现予刊发,以互学共鉴。
干净整洁的村庄
房县新闻网讯 特约记者 赵礼江 报道:脱贫攻坚圆梦小康,乡村振兴强农富民。房县上龛乡仓坪村位于县城西南边陲,境内巍巍大巴山群山环绕,潺潺仓坪河穿村而过。全村3个村民组、743户、2125人。沐浴着脱贫攻坚东风,仓坪人摆脱了千百年来贫困落后的面貌,过上了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2021年,仓坪村入列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后,扬长避短、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实干快上,做实乡村振兴基、形、魂、根,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一体、产村融合、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有力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守住了返贫防线,促进了群众富裕。如今的仓坪村生态美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生活好了,成了远近闻名的道地药材乡、药养桃花源。漫步村头,清澈见底的小河,绿意盎然的村道,鸟语花香的药园,生机勃勃的村庄,幸福质朴的笑脸,美丽人家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宛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现代桃花源。

千亩药材示范基地
一、共兴中药名村,富一方百姓
把产业振兴作为核心任务,重新“发现”土地、“塑造”农业。以建设道地中药材专业村为抓手,构建中药材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粮农变药农、粮地变药园,推进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极大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一村一品强产业,统分结合建园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兴药民俗和高山气候及土地资源,将名贵中药材仓术、白芨、黄精作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道地药材乡、药养桃花源。探索统分结合的园区式发展路子,引进陵州药谷、陵州药业两家公司,成立亳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群众土地1100亩,建成中药材示范基地1100亩、中药材科普园17亩。出台《支持烟药蜜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按照1100元/亩的标准,筹资100万元扶持引导341户1300人走上兴药之路,分户兴药1200亩。目前,全村建成了“一河三沟”药材产业园2300亩,基本实现户均3亩药。截止目前,全村药材产值突破1000万元,户均增收1.5万元。种药大户周运祥发展中药材产业30亩,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25万元、纯收入15万元。“中药材成就了绿水青山,也是永不枯萎的摇钱树”,这是他的“种药经”。
三产融合增价值,政企联手强链条。推动小农户和大生产大市场有机衔接,政府和企业联动发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生产环节,做实“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机制,与十堰市农科院、房县生物医药局签订技术指导协议,聘请专家封海东为专业顾问,常态开办中药材大讲堂活动,推动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打造了“户有明白人、指导上地头”技术支撑体系。全力培育乡土种药人才,培植种植大户51家、一级药师34人、二级药师47人、三级药师57人,培育不走的“土专家”。在加工环节,投资500万元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和展示中心,年产能高达20万公斤。加工后每公斤药材增值20元,亩均增值上3万元,户均增值1万元。在销售环节,与兴合中药材合作社签订长期供销合作协议,扶持本地经销商7家、网上店商2家,确保“药资到家、药不愁卖”。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三产融合为振兴乡村注入源头活水,激活了曾经荒芜的土地。
五金链接促增收,制度创新增活力。探索盘活“三块地”“三资产”“三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构建多元增收渠道。实施强村富民行动,探索盘活村级资产资源资金,集体收入由10万元增至50万元。实施“五金链接”行动,确保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劳务支出不出村,探索形成“居家收入金+土地流转金+就业薪酬金+资产收益金+集体分红金”多渠道增收格局。“兴药挣钱12000元、土地租金3000元、工钱14000元、集体分红1000元,合计29000元,家庭收入是去年的两倍,人均收入10000多元”,这是村民刑合道的幸福账单。实施返乡创业行动,激励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勾勒人才振兴的“同心圆”,先后吸引71人返乡创业,其中成功人士8名。据统计,多元增收渠道的打通,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同比增长30%。
仓坪村一隅
二、共建最美山村,养一湾人家
把乡村建设作为关键举措,以建设最美山村为主线,坚持量力而行、扬长避短,着力推动乡村城镇化、建设项目化、筹资多元化、主体群众化,促进乡村变城镇、村民变市民,一个最美乡村、药养小镇的美好画卷铺展开来。
坚持统筹城乡,推动乡村一体。做足乡郊文章,远近结合,打造乡村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产生活体系,推动乡村变集镇、村民变市民。按照“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编制实施《仓坪村乡村振兴规划》,围绕山水城乡田人、吃住行游购娱,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人才培养上采取超常举措,推动发展空间、住房、文教、医疗、社保、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七个对接”,让人流入乡留在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在建筑风格上,以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园林、微墙绘为主要内容,对边角地块、村头巷尾等不起眼的小角落,精心改造成艺术墙垛,把废酒瓶、破轮胎、旧水缸、老照片等废弃物品变成“宝贝”,融入乡村建设场景,留住了浓浓乡愁。如今,昔日的边陲小山村与乡集镇融为一体,集镇规模成倍增长,集镇人口净增1300人。振兴的乡土,道路成网、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药养旅居、投资创业前景广阔。
实施六大项目,提升村庄功能。组织群众谋划并实施道路升级项目、环境整治项目、河道治理项目、产业配套项目、文化大院项目、水电改造项目,新建、黑化村组户口院路25公里、产业路5公里,新建便民桥4座,建造家庭花园330户,整治栏圈214户,改造房屋立面64户250间,整治空中飞线4公里,铺设人行道1600平方米,安装路灯180盏,新建停车位80个,配置垃圾亭10个、垃圾箱600个,新建河堤3.5公里、引水渠2.8公里。争取电网、水厂改造项目,群众摆脱“供电饮水一条线、怕风怕雨怕雷电”历史性难题。“以前村里脏乱差不说,自家卫生也马马虎虎。乡村建花园、评卫生、搞建设以后,村里不仅环境好多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也提升了。”提及村里变化,曹祥明老人十分激动。和曹祥明一样,对许多村民来说,每天打扫卫生成了“必做的事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顾及“里子”,更不能丢“面子”。
坚持群众主体,多元融资投资。六大项目、数十个工程,总投资7700万元,资金如何筹?该村采取“四个一点”办法,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扶持资金2000万元,争取项目投入22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000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及土地等资源转让500万元。相当于政府投资200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5700万元。项目怎么建,群众说了算,极大调动了群众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仅群众义务投工就节支500余万元。田家湾漫水桥计划投资20万元,村民丁选富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将投资压减到12万元。科普园公益文化景观预算5万元,群众投工只花了8000元。村民丁选清参与道路升级项目,无偿出让菜地0.2亩,并将自家庭院整治一新,创造了小景观。群众参与建管,保证了质量安全,还增加了群众收入,数十个大小工程,无一安全事故、无一矛盾隐患,群众挣工钱700多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
党员一户带十户引领乡村治理
三、共治幸福乡村,守一方净土
把乡村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以建设幸福乡村为目标,着力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把乡风文明作为灵魂工程,确保群众就地能挣钱、困难有人管、服务有保障、精神有乐趣,有力推动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
党建创新引领乡村治理。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组建乡村振兴帮扶团队,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开展“党员一户带十户”群众帮联活动,走新时代“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群众路线,先后动员46名党员结对帮扶群众460户,围绕环境整治、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移风易俗、矛盾调解、产业引领、信息共享、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建言献策十大事项,个个领办、月月调度、户户上门、人人积分。自活动开展以来,收集有效社情民意240件,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118件,化解安全矛盾隐患31件,帮助群众解决了一大批衣食住行业教保医问题。如今,一个电话,党员罗可来就来到孙发军家,修好水管,又帮忙更换灯泡。党员王成兵了解到群众候车难,立即与村两委商议,乡村决定新建7个候车亭,通过网上订货降成本,干部垫资当木匠,把3万元的预算控制在1万元以内。党员李成先收集民意,反映河道治理不能一味美观好看,要遵循自然规律,乡村据此随湾就势修河堤,减少了工程量,避免了安全隐患。像王成兵一样,全村党员为群众开证明、卖种子、办证件、找政策……,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有困难找党员”成为仓坪人的“热线电话”。
文化大院涵养乡村治理。推动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以文化大院为抓手,“塑形”与“铸魂”同步,培育农村精气神,构建奋斗圆梦的精神故乡。一方面,补齐文化设施短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个,800平方米的文化大礼堂1个,600平方米文化广场3个,4公里道路文化景观20处,中药材科普园1个,选树村民榜样9名、最美党员16名。另一方面,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打造“一月五活动”文明实践品牌,统筹乡村文艺队、志愿服务队、电影放映队,每月一场电影、一次感党恩百姓宣讲、一次清洁家园活动、一次文体广场活动、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如今,定期清理村庄内外和房前屋后的杂草垃圾、卫生死角,逢年过节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家中探望……,种类变多、规模扩大的志愿服务,让党和政府的温暖无处不在。人和景明风光好,文明新风扑面来,晒家乡美景、秀地域特色、展幸福生活、抒美好心情成为新民风。
专项行动助推乡村治理。严防人情风、打牌风、吃喝风、鞭炮风等“四风”反弹回潮,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疑难信访问题“清底”行动、违法建设“雷霆”行动、砂石料治“风暴”行动、安全生产隐患“拔根”行动、殡葬改革“清风”行动。两年来,治理山体滑坡1处,疏通河道700米,拆除违章建筑142间,关停整治沙石料厂1个,清除较大安全隐患10个,化解疑难信访矛盾40个。成立乡风文明服务队,对婚丧喜庆事宜,事前摸底预防、事中监督服务、事后讲评曝。如今,红白喜事从简、喝酒赌博变少、人人孝老敬老……破“四风”立新风。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整治脏乱差,构建乡收集、村转运、户分类的垃圾收处及积分管理机制,高质量完成改水改厕310家,推动人居环境“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乡村治理带来了山河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的一方净土,带来了零信访、零事故、零发案的安宁生活。
“真金白银”的投入,长短结合的手笔,推动乡村振兴从“一张蓝图”到“一幅实景”。上龛乡党委书记陈俊告诉笔者,脱贫攻坚主要解决“有没有”,乡村振兴则要解决“好不好”。随着水电路气房、科教文卫体等民生事业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多元增收渠道的打通,仓坪人过上了高品质幸福生活,这是乡村振兴的终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