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杜彬瑞 宋怡 报道:路面干净整洁,花园绕房;流水潺潺、鱼翔浅底;美丽乡村,生活和美……一路走来,秀美的村庄让人流连忘返,门古寺镇项家河村展现出一幅水清岸绿的清新画卷。
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近年来,门古寺镇始终立足“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重点和功能定位,布局农村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项家河村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治理之路,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行之有效,乡村旧貌换新颜。
“原先我们这里家家都是旱厕,一到了夏天味道就特别大,而且蚊子和苍蝇很多。现在家里都有了卫生厕所,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村子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们乐呵呵地说。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项家河村大力推动农村改厕工作,实现“厕污共治”,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村的改厕路径。努力克服改厕涉及面广、意见难以统一等困难,按照因户施策的工作思路,探索发展三级过滤式化粪池、老粪坑改造提升、微型污水处理设施、接入集中污水管网等模式,实现愿改全改。同时,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倡导户厕退街、进院、入户。截至目前,项家河村共实施农村户厕改造200余户,农村卫生厕所达标率提升至90%以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必须要可持续,不能“一阵风”。近年来,门古寺镇聚焦农村生活污水监管痛点难点,积极创新低成本、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监管模式,鼓励各村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实现全过程监管。
“为了加强对村内河流的水质监管,我们在重点部位设置了水质监测点,并统一安装了水质自动监测仪和视频监控,一旦出现水质超标的情况,监测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村书记方必春介绍,“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水质情况,发现问题河长及水管员能及时找到原因进行处置。”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全程实时监控”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搭建起了水生态保护“线上监控”与“线下监督”相结合的闭环监管体系,实现了运维的长效性。
同时,项家河村坚持建管并重,一方面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完善污水收集毛细管网。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在人口集中的搬迁小区建设人工湿地,在人口较少的村小组采用标准三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方式,尾水进入菜园、农田进行消纳吸收利用。一方面,我们深入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加强与河、湖长制的联动,集中攻坚整治污水直排、设施破损等突出问题;开展河道及两岸环境治理,实施清淤疏浚,清除河渠内垃圾漂浮物、沿岸积存物,实现河道水体清洁;河岸两侧补植增绿,建设景观围栏,设置景观小桥,打造生态河道,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一审:宋娥 二审:程艳 三审:黄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