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李超 报道:房县县委编办立足机构编制部门职能定位,坚持从基层实际出发,在厘清职责边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力量、破解堵点难题方面下足功夫,多措并举为基层松绑减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
厘清高频重点事项职责边界。与农业、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充分沟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部门“三定”规定,梳理农村宅基地部门管理权责界定,召开农村宅基地和农用地管理职责界定联席会议,将农村宅基地管理有关职责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划入县农业农村局,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共抓共管,实现职责划转顺畅有序、有机衔接。以健全燃气管理体制机制为抓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协调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划转承接燃气管理职责,评估可行性后提请县委编委会审定,将县住建局承担的燃气监管职责划转至县城管执法局,抓好划转组织实施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城镇燃气监管专项工作机制,细化部门分工,加强业务配合,县城管执法局牵头开展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对商业街区、流动摊贩等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全力拧紧燃气“安全阀”,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体制机制。结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命任务,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积极探索完善流域综合治理运行机制和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工作职责。召集生态环境、水利湖泊、城市管理等22个部门召开流域综合治理联合执法工作会议,构建“五项基本制度”,编制“一张权责清单”,厘清“涉水”部门职责边界,推动部门立足权责定位,主动担当作为,建立房县流域综合治理统一指令调度、统一联合执法的协调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聚焦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痛点,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职能,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破解“双集中”发展进程中薄弱环节,加强城区河道执法人员力量,明确城市规划区河道、水体行政执法权和执法边界,建立与其他涉水执法机构信息互通、执法互助、结果互知、联动监管的工作格局。

加大人员力量向基层倾斜力度。着力破解基层工作力量薄弱问题,近三年核准150余名行政编制保障和加强乡镇工作力量,让编制资源进一步充实到基层治理“第一线”,筑牢和巩固基层治理基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激发基层治理优势。严格落实乡镇编制“专编专用”,会同相关部门对借调借用乡镇人员情况开展督查,从严规范县直部门从乡镇借调抽调人员,确保人员编制真正“留在基层”“用在基层”。进一步规范乡镇编制管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实名制数据汇聚、信息化智慧监管作用,适时开展监督检查,杜绝挪用、占用或变相占用乡镇编制,切实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

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监督检查。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权责不匹配、形式主义、能动性不足等问题,在查阅行业法律法规、“三定”规定、历史沿革文件等基础上,深入自规、水利、青峰等11个部门及乡镇,对河道禁牧、污水排放治理、违规建房监管等乡镇发生率较高便于基层统筹、易发现易处置、专业性不强且基层有能力承接的行政处罚事项进行调研,充分收集吸收优化乡镇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研究提出改革意见,为下步改革奠定基础。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推动基层减负工作取得更大实效,以县委巡察为契机,对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重大决策部署、“三定”规定执行情况、机构运行情况、职责履行情况等开展监督检查,重点督查乡镇机构“滥挂牌”现象,整顿“挂牌热”,纠治“墙上”形式主义,为基层“减牌”更“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