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厂镇:坚持“四个聚焦”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2024-07-19 08:55  

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景志毅 报道:近年来,大木厂镇围绕“一核两区三中心”发展格局,持续兴产业、优环境、抓治理、提收入,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努力将大木厂镇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区。

聚焦产业提质,构建乡村经济新格局

立足全镇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补链条、强龙头、树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产业提质增效。

优化结构,做好农业产业。围绕“三叶一薯一畜”产业格局,引进祥龙茶叶、中合农业等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利益链接模式,推动农产品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深入延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培育金贝贝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五谷、板桥蔬菜种植片区,扶持诚信银杏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新推银杏茶、银杏酒特色品牌,打造安羊沟、双泉寺银杏叶种植片区;扶持迁移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东河、桥梁肉牛养殖片区,辐射带动优势主导产业连片式、集群式发展。

强化服务,做强工业经济。围绕马回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规划、土地调审批等手续申报,不断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园区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园区已完成征地340亩,建成厂房1万平方米。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发挥大木商会作用,吸引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纺织等行业企业投资,已招引中合农业、大木鞋业两家规上企业,带动周边300余名农户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整合资源,做优商贸文旅。整合柳树垭森林、黄龙库区、乔三元烈士墓、爱心驿站等文旅资源,沿十竹路、五大路布置自然景点,打造沿河“打卡点”,累计接受游客1万余人。探索“旅游+”,打造五谷庙民俗体验村,培育五谷院子等3家精品民宿,升级改造黄酒、茶叶、红薯粉等手工艺体验点,利用设施大棚进行采摘体验,拓展露营游、自驾游模式,推介城郊特色游,打造周末游亮点。

聚焦环境提优,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厚植“两山”理念,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着力提升村庄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镇。

抓重点促提升。以“清洁房县”“村庄清洁日”为抓手,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攻坚行动,集中排查环境风险隐患,清除卫生死角,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已开展集中整治24次,排查风险隐患31个,拆除违建6处。围绕垃圾处理体系、污水处理体系、农村厕所革命等,排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提档升级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抓制度促落实。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压实河长、林长责任,治理河道采砂、非法放牧、乱砍滥伐等行为17次,着力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组建以派出所、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中心、综合执法中心、村(社区)共同参与的综合专班,定期对人居环境、两违治理、水生态环境等工作进行执法检查20余次,打击处罚违法行为8起,全面提升乡村“颜值”。鼓励公岗、保洁员、管护员、志愿者等200余人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构建联防联动、群防群治大格局。

抓整改促实效。围绕国家、省反馈环保问题开展“回头看”,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逐一核查整改成效,防止问题反弹。先后完成了大木厂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作,渗滤液处理池雨污分流暨加盖处理,检查维修微循环处理设施15处,督导整改露天焚烧秸秆13起,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聚焦治理提效,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平安房县”建设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全面提升治理质效。

稳定社会大局,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每周一次碰头会,每月一次综治例会,及时掌握全镇矛盾纠纷排查情况,现场会商制定化解措施、分析研判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召开例会40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6件。坚持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网格长+楼组长+网络员”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抓实抓细综治、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2个,开展防汛应急演练18次,全面夯实稳定根基。

深化共同缔造。坚持“五共”联动,厚植共同缔造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大木街、东河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工作。以“微心愿”收集为载体,建立群众“表达、收集、落实、反馈、评价”体系,收集问题诉求37件,群众意见23条。采取点子群众出、资金众人筹、材料就地取、用工本地找的方式,持续办好乡村建设“六件事”,建设重点项目6个、发动群众投工投劳30余次,捐款捐物价值7万元。

探索数字赋能。健全数字化平台智治机制,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利用“e治理平台”、应急视频监控系统等“互联网+”工具,实时监测区域内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现消除隐患,目前已安装应急系统56套,依托数字化平台协助化解矛盾纠纷37起,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聚焦收入提升,拓展富民增收新路径

紧紧抓住县委《促进农民增收八条意见》政策机遇,拓展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畅通就业渠道。依托在外能人成立“隧道劳务派遣”公司,为用工企业与务工者搭建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带动5000余人外出务工;组织进企观摩、送岗上门、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务工;积极对接县人社局,针对建筑业、餐饮业、农村电商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00余人。

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清查集体资产,盘活村集体闲置厂房、闲置土地等资产,通过流转、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方式进行再开发,再利用,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整合资金60万元,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新引擎。实施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3个,1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以上,40万元以上村3个。鼓励发展庭院经济,发展黄酒大户130余户,打造黄酒特色民居90余户,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

落实惠民政策。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岗位600个;及时足额兑付耕地地力保护、退耕还林等各项补贴;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防止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造成严重冲击,目前,累计投入保费达52.1万元。

一审:黎娟  二审:程艳  三审:黄朝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