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董智 报道:近年来,房县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持管理制度先行、教育引导跟进、村民自治保底,破立并举、以立为主,不断激发文明新活力。
从制度机制上“破难题”
“以前,人情往来名目繁多,婚丧嫁娶外,添丁增岁、升学就业、乔迁开业、住院立碑都要宴请,人情礼也是越还越高,一年的血汗钱,几乎都送人情了。现在定了村规民约,红白喜事只办一天,花销少还不麻烦。”尹吉甫镇双湾村村民李有权表示,现在大家按照实际宣传政策为标准操办,坚决抵制铺张浪费,村里风气越来越好。
自从房县开展高价彩礼专项治理以来,各乡镇、村组围绕如何遏制高价彩礼,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上下足了功夫。将婚丧移风易俗作为治理重点,针对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问题,制定出台《房县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对婚礼彩礼、礼金、宴席等制定“限高”具体量化标准。紧盯党员干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落实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申报审批工作要求,鼓励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推动移风易俗,为基层群众做好表率。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通报机制,强化督促指导,对顶风违纪、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并按要求进行通报曝光,持续形成震慑。
从教育引导上“出实招”
“移风易俗抓得好,群众的观念转变了,不该办的酒席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在白鹤镇伏溪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外,一群身着戏服的群众正热闹地演着《人情新风顺口溜》,这是当地乡亲们卸下了人情包袱后轻松心情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房县先后建成文化礼堂30个,文化礼堂成了巩固人情新风的主阵地,让村民既有“里子”,也有“面子”。同时,房县组建志愿服务劝导队291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户院会、宣讲会、主题实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动10690名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推动人情新风家喻户晓、全域覆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人情新风。
如今,一面面掩映在村庄院落的文化墙、漫画,一句句响亮的口号,引导着房县老百姓崇尚文明;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着大家崇德向善;一个个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着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
从自治共享上“立新规”
“以前喜事白事,费钱又费力不说,还很铺张浪费,所以我们坚持喜事新办,废除陈规陋习,简化婚礼程序。”门古寺镇狮子岩村村民张龙飞是村里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她的儿子结婚时,只准备了几桌可口饭菜,一家人吃了一顿简单的家常饭。像张龙飞这样的先进典型,时常被邀请在村里的道德讲堂里宣讲,讲述他对移风易俗的看法和做法,带动身边人主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房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分层分类推动工作落实,重点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强化村民自治共享,规范成立281个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列出本村(居)婚丧嫁娶办事程序、礼金标准等规定“硬指标”,明确违约责任和处罚办法,写入村规民约并上墙公示,并通过教育、规劝、奖惩、“红黑榜”等措施,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探索积分制度,对主动践行移风易俗和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支持移风易俗的村民给予积分奖励,用小积分激发新活力。将“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模范典型评选活动与移风易俗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群众学有示范、行有榜样。
一审:宋娥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