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江垚 报道:“村里的洗衣池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我们全程参与”“汤峪河村灌溉水渠终于修好了”“自己动手铺好了道路边沟盖板,大家出行更安全”……1月2日,笔者在房县化龙堰镇走访调查,村民纷纷点赞共同缔造成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房县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以来,通过完善“以奖代补”机制,以政府“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实现“低投入见成效、花小钱办大事”。
集众之智,“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走进化龙堰镇上营村,蜿蜒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用青砖砌成的花台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该村1组一棵大树下,一个新建的洗衣池前,几位村民洗着衣服、聊着家常。
上营村是全市第二批共同缔造试点。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该村结合实际、尊重民意,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不会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吧?”“群众真能说了算?”……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动员会上,不少村民提出疑问。
为消除村民疑虑,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村民理事会,组建“清凉凉”守水护水队、“嘹亮人”矛盾调解队等志愿服务队伍。
村里建什么?怎么建?该村共同缔造工作专班把“决策话筒”交给村民。
“我认为应该建洗衣池”“我提议先建文化广场”……工作专班和理事会成员通过“户户走到”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建立即知即办、个性问题、共性问题“三张清单”。
投票表决时,大多数村民认为应该先建洗衣池,解决妇女洗衣难题。洗衣池建在哪里?怎么建、谁来建?钱从哪儿来?
“我觉得就建在大柳树下,遇到天旱缺水时,上游有水库,能应个急”“我是泥瓦匠,我可以设计图纸”“洗衣池建好后,离我家近,我愿意投工”……村民建议被采纳后,大家积极参与洗衣池建设规划。
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政府从“替民做主”到“让民做主”,如今在化龙堰镇,群众事群众议、群众事一起干,基层治理焕发出新活力。
“为让村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我们以个性问题为突破点,逐步推动解决所有问题。”化龙堰镇人大主席胡月说,家乡大家建,成果共同享,群众的“金点子”结出了智慧“金果子”。
政府搭台,群众从“看戏”到“唱戏”
共同缔造贵在“共同”,也难在“共同”。
“我们投工投劳,砂石料、水泥等材料谁来出?”有村民提出问题。
镇政府积极向县政府争取“以奖代补”政策,共同缔造工作专班组织召开户院会、议事会,协商决定通过“政府以奖代补提供水泥、村委会支持砂石料、村民捐款投工”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短短一周时间,村民捐款3.1万元,30吨水泥及砂石料相继到位。工作专班带领村民对照设计图有序施工,搬砖、拉沙、拌料、打地坪、砌驳岸……仅用5天时间,新建的洗衣池呈现在村民眼前,大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洗衣池建好后,村民们约定“最后离开的人,负责卫生保洁和设备维护”。为保护生态环境,村委会定期向村民提供无磷洗衣粉。
“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群众共建洗衣池,共同缔造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更高了。”上营村党支部书记昝续兴说。
将心比心,才能换得真心。上营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手,实现了由“群众看戏”到“群众唱戏”的转变。
据悉,“以奖代补”机制的建立,源于城关镇石油小区、化龙堰镇上湾村等全市第一批共同缔造试点的成功经验。在开展“户户走到”“三访三问”(一访问难、二访问需、三访问策)活动中,村民们表示:“只要政府支持水泥和砂石料等材料,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可以解决。”
为回应群众呼声,县政府召开共同缔造以奖代补项目储备库暨物资筹集会议,县交建集团、县鑫茂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捐赠2600吨水泥支持20个乡镇32个共同缔造试点,完成53个资金规模达790万元的民生项目,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32万元。
全民共建,“各炒一盘菜”变“共办一桌席”
一花引来百花开。随着上湾村小广场项目、上营村洗衣池等民生项目成功落地,该镇16个村纷纷启动共同缔造试点扩面工作。
汤峪河村6组是全市第三批共同缔造试点,村民们看到上营村和上湾村的变化后,选举成立村民理事会,召开户院会征求意见,将“修复200米灌溉水渠”提上日程。村民自发捐资捐物,筹集建设资金8.4万元。
经核算,该项目需要资金25万元。华新水泥(房县)有限公司、房县开源砂石料经营有限公司主动捐赠水泥和砂石料。化龙堰镇政府向县政府申请,获得1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支持。镇政府出资1.6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村民自主组建质量监督小组,既当“施工员”,又当“监督员”。
据悉,为推动共同缔造试点提质扩面,房县制定《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和资源,把部门资金“统起来”,建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池”,按照基础设施类、环境整治类、惠农服务类等六大类建立以奖代补“项目库”,按照“户表决、组申请、村实施、镇组织、县统筹”要求,明确项目申报、评审、审批、建设、验收、兑付、监管、管护等流程。将评价结果作为奖补依据,根据评价综合得分实行梯次奖补,资金奖补比例为10%至50%不等。
“以奖代补”机制实行以来,该县累计实施群众“点单”项目112个,资金规模达600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550万元,累计投工8320余个、捐物800余件、让地10000余平方米,企业等社会组织捐资600万元、捐赠物资价值250万元,为财政节省资金15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