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掉入“非法会销”陷阱!
——致全县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
全县广大消费者朋友们: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在经营活动中以消费欺诈、虚假宣传、无底线营销等手段,通常以集会、讲座、培训、现场演示、亲身体验、企业参观、免费旅游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尤其以老年人消费群体居多。他们主要集中在美容养生会所、食品(保健品)专卖店、城乡宾馆、酒店、社区空场地、乡镇人口密集地,专门针对老年消费者和特定的消费群体,销售保健品(包括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净水机及伪科技等产品,夸大产品功效,牟取非法利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使广大群众蒙受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和谐安定。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房县市场监管局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会销陷阱、切莫贪图便宜”。
一、什么是会销
“会销”,即“会议营销”。不法经营者大多利用老年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对健康知识不了解的特点,以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会等方式推销商品的一种诈骗行为。通常以发放免费礼品、免费体验义诊为诱饵,诱导消费者参加相关培训、会议、讲座,通过打亲情牌制造信任、健康牌制造心理恐惧、投资牌制造发财捷径,再借助专家讲课、健康辅导、现场演示甚至政府授权等手段,夸大宣传消费者病情和生存问题,诱骗消费者高价购买其推销的商品和服务。
二、会销常见陷阱
1.假借专家或所谓“神医”等义诊、健康咨询和养生讲座等方式,或通过免费旅游、免费送礼品、抽奖等方式,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以推销“食品”“保健品”、所谓“特效药”、伪高科技产品等产品或医疗、保健、养生等服务。通过以上手段,诱骗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或假冒伪劣产品、服务,获得不法利益。
2.利用涉诈虚假广告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进行商业营销;利用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广告进行商业营销;利用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含用表示功效、安全性断言或者保证性承诺的保健食品广告进行商业营销;通过假扮名医名师、承诺包治百病、内容夸大失实、混淆视听等虚假违法广告进行商业营销,来欺骗误导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3.打着“消费养老”“投资养老”等旗号,以提供“养老服务”、赠送“养老产品”等方式引诱群众参与网上网下传销活动,实施养老诈骗型传销。
4.提供虚假养老服务和推荐虚假养老项目,诱骗老年人签订合同、缴纳会费、“投资”“理财”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
5.打着“老年旅游”等幌子,用“免费旅游”“储值投资”“消费返利”等方式,骗取老年人预交的高额费用。
6.冒用社保、银行、通信运营商等单位名义打电话或发短信,诈称帮助办理养老退休金,赠送、返款、银行扣费或透支等与金钱利益有关的事件,骗取钱财。
三、自觉注重防范
一是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不要轻易泄露个人及家庭人员信息,妥善保护好身份证件及银行卡密码,绝不轻易将个人家庭人员关键信息泄露给他人,给他人可乘之机。
二是要做到不轻易相信。遇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的电话、短信,要提高警惕,多与子女沟通,如有疑问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核实。
三是要做到不盲目点击。不要轻易点击陌生信息、邮件、不明链接等广告,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短信上描述的任何产品内容或广告信息,更不要轻易输入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码等关键信息。
四是要做到不慌不怕。当遇到冒充公检法机关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政府工作人员行骗时,要头脑清楚、不要忙乱,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汇款、转账至“安全账户”、开通网银等,要保持高度警惕。
五是要警惕推销、会销活动。遇到各种推销、会议营销要保持警惕,避免参与非法会销使自己上当受骗;谨防骗子假借公益之名,行谋财之实;不要相信并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免费参观公司等活动;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宣传和所谓的“公司实力”;要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不轻信“特效药”“神药”,防止落入骗子的套路。
六是要保持理性消费。在消费之前,一定要主动去了解产品或者服务的有关知识,“心里有数”之后再做出购买决策,在消费过程中,还应注意留存发票、收据等消费凭证。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与经营者协商,提出合法诉求。消费者与经营者难以达成一致的,可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也可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者请求消费者保护组织进行调解。
特别提醒: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和子女,也要提高防骗能力,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一些陪伴,经常关心父母的生活需求,多了解父母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多为父母讲解一些诈骗案例,多提供一些科学的消费建议,让父母消费的更放心,生活的更舒心。
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