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伍子杰 报道:近年来,房县化龙堰镇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出好“组合拳”、打好“主动仗”,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基层治理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突出重点、聚力攻坚、久久为功,用心用情擘画了一幅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一、推动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化龙堰镇坚持用工业链式思维发展农业,依托本镇蔬菜产业优势,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
深耕优势产业
作为全县“菜篮子”工程重要基地,化龙堰镇抢抓政策机遇,锚定“高标准设施蔬菜专业村”目标定位,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
探索实行“党建+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组建蔬菜产业片区强村党委,推进党建引领产业规划。引进骏丰农业、房州味道等蔬菜市场主体,通过流转闲置土地资源扩大种植规模。主动对接武汉农科院开展深度合作,成立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推广种植管理技术,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持续降低种植成本。目前全镇设施蔬菜、露天蔬菜均达成“双千亩”目标,蔬菜产业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菜篮子”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强化链式思维
串珠成链,聚变成势。化龙堰镇在产业深加工上动脑筋、下功夫,将“链式思维”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
坚持统筹“建链”。化龙堰镇聚焦农业“七大产业链”,明确各村发展重点。以上湾上营村为主发展蔬菜产业,以高桥李堰村为主发展水果产业,以庄房汪家河村为主发展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村村有品、产业连片”的发展格局。
坚持系统“延链”。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互补、利益相联为原则,坚持片区党委统筹协调、村级党组牵头落实、村组干部带头抓服务保障,实现抱团发展,打破“各自为战”局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共享,支持农户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从而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坚持精准“补链”。建成上湾村蔬菜交易中心,打造集冷藏保鲜、仓储交易、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平台,畅通交易渠道,补齐果蔬产业短板,全力助推产业往精尖方向发展。
加快农旅融合
化龙堰镇立足本镇旅游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三产聚二产促一产”。
化龙堰镇以入选十堰市首批景区型村庄为契机,大力发展文旅业态,走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发展路线。一方面以上湾村为重点,讲好“鸳鸯柏”历史故事,打造集度假、观光、居住、宴会等为一体的特色文旅示范村。另一方面以高桥村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采摘观光园,让游客寻“香”而来,在田间地头品尝甜美果实,享受采摘乐趣。如今的上湾村和高桥村已成为休闲近郊游首选地和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10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二、推动基层治理“井井有条”
乡村振兴,重在治理。化龙堰镇坚持把牢党建引领主线,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实处用力,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加强组织建设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只有将基层“千条线”收拢聚集到党建“一股绳”,基层治理才能“行稳致远”。
一方面,化龙堰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持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选优配强16个村党支部书记,大力培养优秀后备干部,为村级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扎实开展巡听旁听工作,常态化召开党务干部业务培训,推动各村党支部补短板、强弱项、达标准。
另一方面,化龙堰镇积极推行“党建+”模式,把党组织有效嵌入到各行业、各领域中。“党建+环境治理”推动全镇面貌焕然一新、“党建+安全生产”织密社会安全防护网、“党建+特色产业”带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党建+”模式蓄势赋能,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
狠抓乡风文明
化龙堰镇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持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户院会、主题实践等形式深入各村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教育启发群众自觉革除陈规陋习、主动践行文明新风。利用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明祭祀、敬老孝亲等活动,将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推动人情新风家喻户晓、全域覆盖。
用好一约四会。推举德高望重的党员群众加入“四会”组织,激发群众自我管理意识。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邻里关系、环境卫生等内容,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
树立优秀典型。常态化开展“五好”家庭户、荆楚楷模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总结挖掘先进典型,引领群众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赶有目标。
深化共同缔造
化龙堰镇牢固树立“五共”理念,用好共同缔造“金钥匙”,全面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搭建议事平台。积极搭建“鸳鸯柏下话共建”“田间地头谋发展”“户院会上听心声”等民主议事平台,把“决策话筒”交给群众,鼓励群众参与诉求表达、协商议事,从而针对性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凝聚共建合力。建立“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纵向的基层党组织架构,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干,带动群众一起干,激发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内生动力;创新“政府提供材料、代表(委员)捐献设施、村民投工建设”模式,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共建美好家园。
健全长效机制。健全群众意见收集分办机制,多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做到一事一登记,一周一梳理,按照“微事骨干认领办、小事小组共商办、大事村级牵头办、难事镇级统筹办”原则分层解决;用实积分制、评比制、奖惩制,不断增强群众参与共同缔造的长效性与积极性。
目前,化龙堰镇已建成小广场、洗衣池等27件惠民基础设施,共同缔造工作实现全面铺开、整镇推进,试点经验做法得到省、市、县推广。
三、推动乡村面貌“美美与共”
乡村振兴,要“内外兼修”。化龙堰镇聚焦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乡村社会善治度,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
化龙堰镇秉持绿色理念,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动生态建设向“美”而“进”。
坚持全域治水。严格压实河长责任,扎实开展巡河活动。建成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投资600万元对污水管网提档升级,增设7个监测断面,新建3处污水处理池、1处油污处理池,确保水质持续改善。
坚持科学治气。开展“秸秆回收”行动,由市场主体回收秸秆并统一利用,每吨给予农户300元补贴,从源头解决焚烧顽疾;狠抓扬尘治理,强化施工单位大气污染防治意识,提升扬尘治理精细化水平。
坚持精准治土。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开展重点地块土壤隐患排查,鼓励企业优先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工艺,加强全过程监管。
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化龙堰镇始终秉持“民生至上”理念,持续在民生领域强弱项、补短板,不断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00公里,军窑一级路(化龙段)正式建成通车;大力推进安全饮水工程,新建2座水厂,群众通自来水率达到100%;完成上湾村、化龙村等多个村级养老互助照料中心升级改造工作,为全镇6000余名老人提供养老保障。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建立“服务云平台”,将各类事项整合后纳入“一网通办”服务。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忙办、上门办、陪同办等志愿服务,做到在办理事项上挖深,在服务对象上扩面。
扎实推动文化惠民。深挖历史文化底蕴,讲好“庐陵王”“鸳鸯柏”等历史故事,与汉江师范学院联动开展历史文化调研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房县有好物 全民赶大集”活动,组织开展歌曲、舞蹈等各类文艺节目,为群众送上文化贺礼,乐享“文化盛宴”。
抓实平安社会建设
化龙堰镇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做事矛盾化解。构建镇村组三级矛盾排查体系,加大矛盾摸底排查力度。成立“和为贵”调解委员会引导村民就地反映问题,复杂矛盾交至每周的“书记接访日”进行统一研判处理。
抓牢安全生产。建立“专职网格+网格长+应急”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彻查彻改违法违规行为;实地查看镇内超市、餐馆、烟花爆竹售卖点等场所的应急预案制定、消防设施配备、安全出口畅通等情况,筑牢社会安全防线。
开展普法宣传。持续开展“宪法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宣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四、推动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化龙堰镇树牢“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坚持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推动联农带农
化龙堰镇用好《促进农民增收八条意见》,在联农带农上下功夫,在促农增收上做文章。
联动市场主体。引导市场主体与农户合作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推行“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利益联结机制,破解农户收入单一难题,带动更多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整合资源要素。为推动产业由“同质竞争”到“合作共赢”的转变,化龙堰镇一方面盘活土地资源,整合流转土地2000多亩,集中连片种植设施蔬菜,提高土地使用率。另一方面盘活劳动力资源,将土地流转后的劳动力聚集起来,在蔬菜采摘和加工等用工旺季,统筹安排用工,提高用工效力效能。
延长产业链条。推动蔬菜产业由单一种植环节向种、管、收、运、储、加、销多环节、全链条服务延伸,借助蔬菜交易中心让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收益最大化,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保障稳定就业
化龙堰镇紧盯家门口就业发展主线,做好农民就业创业、劳动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重点领域工作,不断扩大就业“蓄水池”,让更多人有业可成。
强化就业服务。扎实开展“小板凳恳谈会”,驻村干部将小板凳搬进家家户户,面对面为村民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涵盖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帮助村民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提高就业匹配度。
加强技能培训。根据本镇优势产业及村民需求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指导,帮助农民熟练掌握播种、灌溉、栽培等蔬菜种植技术,同时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开设短视频创作、直播实操指导等电商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
扩大就业渠道。依托大数据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全面精准梳理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需求,架起村民与企业之间的连心桥;积极邀请镇内龙头企业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为村民提供全过程跟踪服务,做好劳动权益保障工作。
提升帮扶质效
加强走访慰问。驻村干部严格落实户户走到,记录每家每户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信息,了解实际需求和生活困难,建好“一户一档”台账。强化政策宣讲力度,让群众对帮扶政策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确保户户都有政策“明白人”,人人都有政策“明白账”。以“寒冬送温暖”活动为契机,将棉衣棉被送到每一位困难群众手上,用实际行动传递爱与温暖。
坚持培优提能。多措并举提升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理论知识宣讲,围绕基层党建、防返贫监测等内容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驻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突出责任落实。压实驻村干部帮扶责任,持续抓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推动教育帮扶、健康帮扶、饮水安全等帮扶措施落地落实。持续聚焦弱势群体,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帮助与心理关怀。
乡村承载乡愁,田野孕育希望。在未来,化龙堰镇将继续做建设和美乡村的“大事”,干支持产业发展的“要事”,行惠民惠农的“好事”,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持续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