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故事 一次采访中的懊悔与庆幸

2025-02-26 11:15   十堰日报  

“叔叔,我们已经开学了,感谢您之前的帮助,现在政府和学校对我们一家很关照……”2月17日,之前的采访对象,房县姚坪乡虎尾沟村10岁的小男孩胡文烽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将我的思绪拉回到半年前。

从事记者职业16年,我经历过无数次新闻采访。采访胡文烽的经历,令我刻骨铭心。

去年6月25日,太阳肆意地炙烤着大地。我和摄影记者潘世新坐在颠簸的车上。车窗外,山路蜿蜒曲折,像一条丝带缠绕山间,沿途的景色飞速掠过,可我无心欣赏,满心都想着即将采访的这个特殊家庭。

记得那是一座非常简陋的房子。既是客厅也是厨房的房间里,故事的主人公胡文烽踮起脚尖努力够着灶台,为瘫痪的爸爸准备午饭。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不断滚落,打湿了他那件洗得褪色的T恤衫。他那娴熟的做饭动作以及与9岁孩子实际年龄不符的成熟模样,看着让人心疼。

“妻子在胡文烽刚满月的时候因精神疾病离家出走,我又意外瘫痪……”采访中,胡文烽的爸爸胡际喜带着沙哑的嗓音诉说家庭变故,满脸都是疲惫与心酸。

我认真倾听,不时给予安慰。可随着悲伤氛围越来越浓,现场的压抑让我有些喘不过气,鬼使神差地,我扭头向胡文烽,问出了那句让我后悔不已的话:“你平常会想妈妈吗?”

话一出口,胡文烽原本带着微笑的小脸瞬间僵住。他紧紧咬着嘴唇,瘦弱的肩膀微微颤抖,泪水夺眶而出,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鹿,努力压抑着内心的痛苦。

是呀,胡文烽的妈妈离家出走时,他才刚满月,怎么可能对妈妈有印象?我心里“咯噔”一下,懊悔和自责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明白,自己的冒失,触碰到了孩子内心最伤痛的地方。

后续的采访中,这种懊悔一直伴随着我。在学校采访时,我从老师口中得知,学校举行母亲节活动时,胡文烽因没能给妈妈送礼物而深感失落,我心中又是一阵刺痛,对自己的失误更加愧疚。

采访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决定为胡文烽一家做点实事。我联系了胡文烽所在学校的校长、房县姚坪乡人民政府、市残联相关负责人,恳请他们特事特办,一起努力为胡文烽撑托起一片晴空。

作品刊发后,胡文烽在校表现优异,在家洗衣、做饭、照顾瘫痪父亲的感人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作品累计浏览量超百万人次,近千人在网上点赞评论。“苦难是教科书,胡文烽坚强起来,美好明天等着你”“胡文烽,新时代好少年”……大家都被胡文烽的坚强打动。

房县姚坪乡党委政府相关领导第一时间上门慰问胡家父子,送上慰问金,并安排志愿者常态化上门服务。市残联协调房县残联工作人员送上慰问金。20多名社会爱心人士自发向胡文烽一家捐款捐物。他所在学校的校长承诺,免除胡文烽在校一切费用,直至他小学毕业。

我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胡文烽一家。电话那头,他稚嫩又充满喜悦的声音传来:“谢谢叔叔,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胡际喜激动得声音颤抖:“真的太感谢你了,你帮了我们大忙!”听到这些,我心中满是庆幸,庆幸自己的坚持有了回报,庆幸能为这个艰难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这次采访经历时刻提醒着我,新闻的力量不仅在于传播事实,更在于传递温暖与关怀。往后的每一次采访,我都将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石,用细腻且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采访对象,让新闻成为连接爱心与希望的桥梁,传递更多的善意与力量。

      记者 纪枫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