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黎娟 邹怡 通讯员 谭杰 报道:“一声唢呐一声号,老来还有十年少”。
在房县西南部的青峰镇,人们把拔尖的唢呐艺人,称为“梁呐叭”。一代一代的梁呐叭用“三腔哑功”吹出了《绣荷包》《十番锣鼓》《山伯访友》……这些在翻山越岭、爬坡过垭中演奏出的走路曲,合着锣、鼓、钗、马锣,奏出高锐、浑厚的曲调,那是对大山的倾诉。
“正月里,是元宵,亲自许郎花荷包,团转还绣花围吊;花荷包,绣一针,要绣天上五色云,寅时下雨卯时晴……”(《绣荷包》唱词)
唢呐演奏中,气息是重中之重,梁呐叭们自有压箱底的功夫。压气是腹腔,推气是喉腔,挡气是口腔,统称为“三腔哑功”,整个“憋气”运用又叫哑功。2015年,三腔哑功(房县)被列入十堰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峰镇刺绣《接亲图》
80年代,唢呐艺人吹奏《天歌》
2014年,房县分布区域艺人学吹“三腔哑功”唢呐曲
一审:黎娟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