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汪幸报道:走进土城镇通省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趁着大好春光,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开展春播作业,为新一年的丰收播下希望。近年来,土城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黑木耳特色产业,让小木耳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房县地处神农架和武当山交界处,位于北纬31度的食用菌生产“黄金线”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色鲜、肉厚、朵大的“燕耳”,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在土城镇通省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里,种植大户王综平和村民们正在忙碌着,趁着天气晴好,大家抢抓农时,尽快将5万个菌袋种植进地里。一排排菌袋被整齐地摆放在田间地头,横向成排,纵向成行,静待着五月朵朵木耳的尽情“绽放”。
考虑到春季昼夜温差较大,为了保护菌袋,村民们十分细心地为菌袋盖上了草席。
通省村村民张守华说:“盖这个草席,免得阳光把菌种头晒坏了。盖好以后,喷水,喷完排芽。喷水了免得太阳一晒,把它晒干了,保湿而且增加温度,晚上冷了它有温度。”
正在基地忙碌的种植大户王综平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5万袋菌袋,预计产量可达6000斤,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收入相当可观。
通省村种植大户王综平说:今年我种了5万袋,这次都是37个工,大概还有两次,一次估计得25个人,还得50个工人。五一都可以摘这个木耳了。
如今,通省村形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良好局面。在菌袋摆放和黑木耳采摘的繁忙时期,周边的村民都在基地打工,日结工资。小小的木耳,成功带动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稳稳地端起了增收致富的饭碗。
“往年都在外头打工,现在在门上种木耳啊,”通省村村民张守华激动地说,“我们这一天百把块钱,够我们管两天生活。”
产业兴旺离不开技术支撑。房县天禾菌业作为当地食用菌龙头企业,建有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和10000平方米的菌种菌包加工车间,年菌袋生产能力达1200万袋。同时,企业还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
通省村种植大户王综平告诉记者,“今年买的种子是我们本地的,有技术员的指导,产量保险些,对自己的风险要小些。”
房县天禾菌业开发有限公司厂长唐磊向记者介绍,“目前我们种植户有40多家,每家我们都培训的有技术员,出现各种问题都到田间指导,基本是随喊随到,确保农户都有一个好的收成,好的收益。”
据唐磊介绍,房县天禾菌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生产菌包350万袋,目前已全部售出。
近年来,土城镇紧紧围绕产业强镇目标,用好用活“产业链”政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目前,土城镇有食用菌企业1家,木耳种植户48户,年发展地栽木耳800万袋。黑木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软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