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杀青机的温度缓缓攀升,姚崎抓起一把摊晾好的鲜叶送进滚筒。从这一刻起,这些鲜叶便踏上了脱胎换骨的征程。260摄氏度的滚筒内,鲜叶被螺旋板带动,在直径80厘米的筒内翻滚、抛扬。在炽热的空气和同样炽热的滚筒间接触、分离,再接触、再分离,鲜叶一边前行,一边把体内的水分逼出。
茶农正在高标准生态茶园中采摘鲜叶。
出口处,杀青后的茶叶跳跃着、呼叫着。车间内,茶香开始弥漫,沁人心脾。
4月25日,房县窑淮镇淮水村二组,45岁的姚崎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杀青机,一会儿用手抓起杀青后的茶叶,用手指感受茶青的变化,一会儿低头查看炉灶内的火候。“这么多年了,我还是觉得明火炒茶更有感觉。”他的话语中,满是对传统制茶工艺的执着与热爱。
采茶工初筛茶鲜叶。
房县自古便有“千里房陵,诗酒茶香”的美誉。据《房县志》记载,唐代此地已形成“云雾茶”贡品体系,明清时期更因毗邻茶马古道,成为鄂西北地区茶叶集散重镇。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如同一幅古老而绚丽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开来。
2014年,在外闯荡多年后,姚崎回到家乡,一头扎进《诗经》中所述的“山有嘉卉”的原始茶林,把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挥洒在这片文脉芳香的茶园里。
“虽然机器能提高效率,但想要让茶魂苏醒,还得靠手工。”姚崎伸出双手,那布满老茧的手掌上,是被茶汁浸润后难以洗掉的茶色,是岁月与茶香留下的独特印记。
“温度差不多了。”他的手掌悬空在龙井锅上感知温度,动作精准,如同匠人在测量玉器。记者拿起温度计测温,指针刚好指在260摄氏度的刻度。
一把肥硕的茶芽入锅,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姚崎双手探入滚烫的锅内,青叶在掌心翻飞如蝶,时而“老鹰抱月”收拢成团,时而“白鹤亮翅”抛撒成瀑。“必须快速地翻炒,0.1秒的迟疑都会让茶多酚过度氧化。”
鲜叶经摊青后,被投入260摄氏度的铁锅进行杀青处理。
一片小小的茶叶,浓缩着日月天地的精华与灵性。唯有保持其天然本性,才能成就有机的高端好茶。
姚崎的眼神紧紧盯着锅中的茶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当茶叶在锅中逐渐变得柔软,他便调整手法,用手掌轻轻按压、揉搓,让茶叶在高温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褪去青涩,释放出淡淡的清香。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双手始终与铁锅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不让茶叶因受热不均而焦糊,又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
鲜叶在定制的专用设备中杀青。
随着翻炒的持续,锅中茶叶的颜色渐渐变深,从鲜嫩的翠绿转为沉稳的墨绿,空气中的茶香也愈发浓郁。姚崎的额头布满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但他浑然不觉,全身心地投入到与茶叶的“对话”中。他知道,此刻正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时刻,稍有疏忽,之前的努力便可能付诸东流。于是,他的动作更加谨慎,力度也更加均匀,每一次翻炒、每一次按压,都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杀青后的茶叶再经冷却,然后被放入竹筐回潮,为下一步的揉捻做准备。
茶叶被甩出、抖散、收拢……茶香腾空而起,茶形弯似鱼钩、白毫毕现。“出锅!”姚崎抹了把汗,火光映得他瞳仁发亮,额头的沟壑是十余年来传承非遗技艺烙下的“年轮”。
“茶人的手要像这片叶子一样——经得起揉捻,守得住本心。”姚崎制茶,始终秉持着“做良心茶”的信念。从茶叶的采摘到制作完成,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控,力求将茶叶的品质发挥到极致。在揉捻环节,他根据茶叶的不同特性,运用恰到好处的力度,使茶叶的细胞组织破裂,为后续的发酵和香气形成奠定基础。在干燥过程中,他更是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嗅觉、触觉、视觉,用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煎出一杯杯清香怡人的好茶。
茶叶在龙井锅中经手工理条、烘干,逐渐由绿色转为瓦灰色。
“做茶如做人,既要守住根本,也要敞开胸怀。”暮色中,姚崎位于房县西关印象景区的直播间别有一番韵味。他没有选择常见的叫卖式直播,而是以房陵宫廷文化、饮食文化为背景娓娓道来。手持着新制的“房陵茗品”,将茶汤倾入玻璃杯中,绿色的茶汤在月光下流转着千年光影。茶香四溢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爱情故事,有了全新的演绎。
从山间一片叶到万家杯中茶,茶叶的生长与旅行,讲述着关于文明与生活的故事,沉淀着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理念。采访结束时,登上姚崎家茶山的最高处,云雾散去的刹那,尹吉甫采诗走过的青石小径与笔直宽阔的谷竹高速公路相映成趣。茶林深处,新芽在古茶树梢轻轻颤动,一位手艺人正用260摄氏度的赤诚,还原一片叶子的本质属性,续写着传承与创新的茶韵篇章。
一审:宋娥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