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柯勇 郑婷 夏旭东 报道:“你们真是帮了我的大忙!”近日,房县城关镇三海村7组村民邓大叔对镇第四代表小组赞不绝口。该小组在“田间问需”专项调研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着手规划并修建机耕路,解决了邓大叔的燃眉之急。
这是城关镇人大开展“聚力支点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代表行动的一个生动场景,也是人大代表“面对面”倾听民声、“实打实”服务群众的缩影。自4月以来,该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认真倾听社情民意,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先后推动解决34件民生实事,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面对面“接诊”常态化倾听群众心声。
“下水管道堵塞,粪水外溢,异味难闻,居民出行困难……”农机公司小区居民来到老城社区“代表联络站”反映问题。驻站人大代表迅速行动,通过面对面沟通协调,1单元10户居民很快达成共识,每户预筹100元聘请专业队伍疏通管道。其他楼栋居民也积极响应捐款支持。业主代表全程参与监督验收,困扰小区半月之久的“堵心”难题迎刃而解。
近年来,城关镇人大围绕“高标建站、灵活用站、机制管站”思路,在完善7个“代表联络站”基础设施基础上,着力健全常态化联系群众机制。将每周五固定为“代表接待日”,公示驻站代表信息,严格执行“五有”工作管理机制,即活动开展有计划、代表履职有记录、收集意见有交办、处理结果有反馈、工作经费有保障。规范接待群众登记簿、活动记录表、问题交办单等材料,促进代表联络站高效管理。同时,以“选民接待日”为抓手,接待群众来访,化解矛盾纠纷。以“代表选民集中走访”为契机,组织代表走访选民,倾听群众呼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如今,参与联络站接待已成为城关镇90名驻站代表的“必修课”。截至目前,各联络站已开展接待日活动112次,接待群众12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及问题100余条。代表们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交流,不仅增进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为提出高质量建议提供了坚实的“民声”依据,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代表在身边”“代表心贴心”。
心连心“巡诊”全方位回应群众期盼
代表们主动走出联络站,分组深入基层一线“巡诊”民情,有的在社区(村)级站点接待来访;有的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话家常;有的入户走访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环境整治等群众关切,代表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与居民深入讨论,现场能答复的即时回应;需协调解决的,社区(村)工作人员当场承诺跟进;无法当场解决的,代表耐心解释、详细记录,承诺尽快上报职能部门协商解决,并持续跟踪问效。
群众纷纷敞开心扉:“小区门口垃圾桶天热恶臭,苍蝇蚊子多,希望解决。”“村边水沟杂草丛生、蚊虫滋生,希望能加盖处理。”代表们一一记录在案,确保“群众有诉求,代表有回音”。
人大代表是一座桥,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百姓。东部片区代表小组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积极推动樱桃产业发展,累计助农销售樱桃50余万元。同时,对接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成功引入14个樱桃新品种及先进种植技术,有效提升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帮助农户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增强了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代表们用实际行动,在党委政府和万千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连心桥”。
实打实“复诊”高质量办好群众关切
为确保群众关切真正落地见效,城关镇人大建立建议办理“回头看”机制,组织代表对重点建议办理质量进行“复诊”验收。无论是背街小巷的照明灯,还是关乎日常生活的洗衣池,代表们都实地察看回访。
群众看到代表回访,纷纷围拢过来分享喜悦:“新砌的洗衣池让主妇们笑逐颜开!”“新建的小广场是老人孩子的乐园!”“修缮的水渠让‘望天田’变‘丰收田’!”回访中,邓乐菊高兴地表示,在人大代表积极协调下,其提出的猪圈、厕所修缮及新建钢架柴棚需求均已落实,生活生产条件显著改善。针对背街小巷照明缺失问题,老城社区出资并监督施工,在危险路段新增6盏路灯,保障了夜间出行安全。东关社区孙家湾桥下及三海村4组洗衣池改造也顺利完成,进行了池体加固、台阶硬化、排水改善并增设了垃圾桶。
一项项暖心举措加速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代表们的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群众的关切从“期盼”变为“现实”,实现了建议办理结果“代表满意、群众认可”的双赢目标。
“我当代表为人民”,为的是责任与担当。面对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要求,城关镇人大创新推行“接诊、巡诊、复诊”的“三诊”工作模式,有效拓宽了代表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渠道,充分发挥了“代表联络站”作为“民意窗”“连心桥”“直通车”的关键作用。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中,换来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