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新闻网讯 通讯员 代晓沆 报道:干部翻山越岭勘察水源,汗水湿透衣衫;抗旱设施陈列田间地头,汩汩清水润泽干涸的农田;锣鼓响起,紧张严肃的防汛应急演练……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房县党员干部提素质、转作风、惠民生的鲜活注脚。
问需于民,找准发力“新抓手”。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坚持“一线工作法”,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倾听群众心声意见。县水务部门组建专班,走遍全县乡镇和重点村,全面摸清旱情“底数”,精准掌握人畜饮水状况,为科学调度抗旱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实行云端纳谏,依托“社情民意信息一体化服务中心”,整合12345热线、网格平台等线上渠道,实现供水管网故障“15分钟响应、30分钟到场、小修不过夜”全天候服务,让群众用水诉求“一呼即应”。对收集的海量民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直观清晰的“民生热力图”,精准定位群众需求的热点和难点。面对汛期挑战,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迅速精准抵达基层群众,地灾、临水区域群众监测监管到位。
问策于民,汇聚解题“新点子”。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让广大群众成为决策者和参与者,架起党群关系“连心桥”。面对旱情,大木厂镇安羊沟村党支部组织20余名党员群众奋战3天,使800亩稻田及时得到灌溉。各支部通过“屋场会”“田间会”收集群众好措施、好办法,依托群众组建“送水小分队”“巡渠护水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累计解决水源分配纠纷等问题43件,获得群众一致好评。组建技术专班深入一线“把脉开方”,通过田间课堂、入户指导等方式送技术解难题,切实凝聚抗旱救灾合力。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防汛抗旱工作,一方面合理调配现有水源,最大限度把有限的水源管好、用好,发挥出最大抗旱效益,另一方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及时共享雨情、水情、汛情,强化精准监测预报和会商研判,严防旱转急涝,做到“旱涝”两头防,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问效于民,交出满意“新答卷”。落实闭环管理,形成“调研—问题—攻坚—固本”工作机制。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县直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抗旱工作进行督办,发放张贴“农村供水便民服务卡”,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群众反映的用水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响应、处置,牢牢守住群众安全饮水底线,切实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解民忧、暖民心的实际行动。强化防汛工作动态监管,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统筹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对防汛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各项防汛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反映强烈的饮水用水难题,主要领导亲自统筹,分管领导现场调度,谋划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地和水网联动工程,构建“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城乡供水新格局,源头上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站,服务群众没有结束时。房县党员干部以群众诉求为题,以严实作风为笔,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书写担当,在解决一个个“小诉求、小烦恼、小建议”中,串联起一个个可感可及的“幸福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