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绮:公益慈善路上的“追梦者”

©原创   2016-02-24 17:12  

现在越来越多的房县人走出去在异乡打拼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在湖北襄阳,房县姑娘张津绮却走出了另一条逐梦之路,她追逐的梦想,并不体现在拥有多少资产、多少金钱这样的物质层面上,她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给需要帮助人们送去温暖和关爱。今天节目我们就听听房县姑娘张津绮的故事。

这位正在与老人嘘寒问暖的年轻女性就是我们本期节目的主人公张津绮,这天她和丈夫一起来到襄阳红光路汽运公司90多岁独居老人时成盛的家中,为老人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天气冷了,张津绮还特意为老人买来了棉鞋、棉被等过冬的衣物。无论工作多么忙碌,像这样关爱独居、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是张津绮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情。

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是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比较可怜的,能同情感受到这份困难,所以我们能帮助一个人尽量帮助一个人,这是我的想法。

1979年,张津绮出生于房县安阳乡七里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虽然辛勤劳作,一家人仍然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因家境贫寒,从小又体弱多病,张津绮只读了一年书就被迫辍学。现在张津绮还会经常回想起小时候每次路过学校渴望进去读书的心情。

本来自身条件就不好,我老爹又不让我上学了,然后给我办了个休学证,上一年多的学就没上学了,其实每次走到学校旁边的时候,每天都想我要是能进去上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辍学以后,小小年纪的张津绮就回家帮父母干活,砍柴、做饭、放牛、喂猪、洗衣样样都干,14岁时她跟着老乡一起外出打工,进了一家砖厂当起了搬运工。在砖厂里她和大人们一样干着沉重的体力活,一双小手经常磨得满是血泡。从小经历的困苦生活磨练,使张津绮在心中种下了要走出大山改变生活命运的种子。

张津绮:“谈到我小时候就可怜的很,小时候这个住了,我记得是两间草房,一间瓦房,都是反正虽然住到草房里面,小娃子在我不懂事我感觉还是比较温暖的,在我慢慢长大的时候我就觉得,哎我有一天飞出这个大山走出大山,一定要给我父母这个让他们过好,更好的生活,不能让他们一辈子都窝到大山里,这是我的梦想。”

为了能够改变命运,张津绮决定要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出门需要路费,至今张津绮都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母亲为她凑路费的情景。

张津绮:“96年时候出来我们家里什么都没有,都是我妈喂了几只鸡子值钱,都是我老娘的意思就是,如果我老爹不同意让我出门的话我老娘就要挨打,后来我老娘心疼我,不能让我在屋的喂猪干活,我们屋的什么都没有值钱的就鸡子你拿去卖了,你想去哪就去哪。那个时候我的概念,我一个表姐在襄阳你知道吧,只听到最大的城是襄樊,那时候叫襄樊不叫襄阳,后来说我到襄樊去没有一个熟人怎么办,后来我就说我先走吧,我就先从房县,把那个鸡子卖了,钱还不够,还到我二姑身上借了10块钱,我记得我借了10块钱,最后我挣到钱回去给她拿了1000块,回报她。因为她的10块钱创造了我今天的人生价值。”

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陌生的城市,身上带的钱又少为了省一点住宿费,张津绮就在火车站露宿了几个晚上。也就在那个时候,倔强、天生不服输的张津绮就想着一定要努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张津绮:“所以我那次到襄樊来了也没地方睡吧,我们那个二桥没建起,反正在我们火车站附近基本上在那个地方没有归宿,在火车站呆了一晚上。”

记者:“那哭了没?”

张津绮:“哎咋没哭啊,我们遇到老家房县人还借了100块钱,觉得想想过去还是比较那个的,打我们逐步经过一些我们小时候磨练条件——出来了必须想办法。一定要创造自己要的人生,自己好的环境。”

来到襄阳后,张津绮在饭馆刷过碗、端过盘子,在街上摆过地摊,卖过蔬菜、卖过水果、开过服装店。2007年张津绮开始接触了酒水行业,她每天骑着三轮车风力去雨里来给各个酒店送啤酒、饮料、牛奶。虽然一个人在外打拼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酸和艰辛,但天性乐观、坚强的张津绮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珍惜、热爱和激情。

张津绮:“开始做酒店的啤酒,送饮料,送这个牛奶,就这三种,同时间进行酒店售货员,我自己代理,那时候也没代理品牌,都在给别人倒货,这过程中都是我一个人在做,骑三轮、三轮还没有钱,都是问别人借的,印象当中根本都买不起2000多对我来来说,钱都大得很,然后还用的是别人摩托车放那不骑的,然后我把借过来,后来一个摩托车他不要了,送给我了,送给我了我就把那修一修,送货,那个摩托车一次性我能驮15件啤酒,别人要到我面前就吓跑了,都说我的妈呀,那个俩娃恁野火,驼的东西要倒了,其实没有我绑的比较紧,哎呀反正我的遭遇蛮大的,困难满多,但是毕竟要想办法解决。”

经过一番勤劳、艰辛打拼,张津绮在襄阳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2012年张津绮注册了襄阳津绮商有限公司。并取得了代理了苦荞酒、茅台等酒的代理权。2013年张津绮又在襄阳郊外发展草莓种植。  

现在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张津绮说那些艰苦的生活磨砺是自己的一笔财富,让她在以后的人身道路上不再惧怕困难和挫折!

张津绮:“我觉得磨练是我的成功之道,是我的财富,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生没有磨练没有经过苦难的话,他是成不了功的。我的总结是这样的。所以我更大的精神就是,我每当回房县的时候,我们村子里的人就说,娃子啊,你还是比较牛的,你最没得文化的,应该是家里条件最差的,你走到现在确实不容易,我说我也磨了几层皮,但是我最穷的时候,最穷的地方走出去的,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对我的人生,今生,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些,到现在为止,每当我想到我小时候穷的时候我就要用我最大的力量去创造我今天的财富。”

因为自己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张津绮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当生活状况略有好转后,张津绮就经常资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张津绮的勤劳、善良和真诚打动襄阳小伙儿耿学建的心,耿学建是襄阳民间义工协会会长,一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人走到了一起。2012年结婚时,两人决定把所有礼金全部捐赠给了南漳县的一所山区小学。

张津绮:“那个时候南漳地区有一个阳光小学,娃子们住得连床都没得,当时我就想到我小时候,连小学时学校都大窟窿小洞的,连学校都没得,看到他们我想到我小时候,我说我全力支持,全力以赴,我当时把我们结婚的全部礼金4万多元全部捐了出去了,我觉得我们能为社会做一点儿贡献我心安。”

现在张津绮已是襄阳民间义工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她也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更多的人。公益慈善的路上,张津绮夫妇俩在忙碌、付出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开心和快乐。

张津绮:“他一年四季的工资基本上都拿来做慈善了,我比较支持他,然后我把我自己一部分需要大量的他们做慈善的,我都拿的我自己的,实际上我们在一起做慈善的这个中间做公益,两个在一起,由于长时间跟别人交流,跟老年人在一起以后,看到别人的有一些生活状态,包括别人的现状的话,我们两个在一起,说实话,心灵之间有一种无形的沟通,我希望我们俩在一起过的更好,只有我们俩过得更好的话,才能让更多的孤寡老人得到帮助。”

虽然离开房县有十几年了,张津绮说她依然会经常想念家乡。现在张津绮已经把父母都接到了襄阳,在外奔波忙碌累了,张津绮就会回到母亲身边,让母亲做上一桌最想吃的家乡菜,满桌子的家乡菜让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家乡味道。 吃着母亲做的家乡菜,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心里话,这让张津绮感觉幸福又温暖。

张津绮:“我在外面最辛苦的时候,回去了我就想我老娘,回去了就叫我老娘给我炒一点洋芋片、竹笋、我们小时候吃的元禾,乱七八糟的,土豆其实我们吃的最多,然后我就觉得非常幸福。”

女婿:“来喝点房县的黄酒。”

哥哥:“来,我敬你,感谢你照顾我们一大家子,你来襄樊也不容易,创一番事业也不容易,你辛苦了,好吧!我敬你一个酒。”

张津绮:“我一路走来都比较感谢,在我最辛苦的时候我哥帮我送货,无论我走多远,我就觉得一段回到这个家我就觉得最温暖,家是温暖的地方。”

张津绮说作为一名房县人,她期望着能为家乡人民做点事。对于未来,张津绮和丈夫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想回到房县办一个企业,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员服务提供服务。

张津绮丈夫:“我们能够到房县办一个企业,真正的能够给房县的——老人、孤寡老人,确实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事。”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