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富三海的华美嬗变 房县城关镇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初探

©原创   2016-08-11 08:47  

【编者按】城关镇以文化大院为抓手,巧打乡村旅游扶贫牌,开创了文化旅游富万代、文化农家富口袋、文化大院富脑袋的“三海模式”,趟出了一条富了口袋、富脑袋,富了当代、富万代的脱贫攻坚之路,为全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现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赵礼江的调研文章,印发全县,以交流互鉴。

赵礼江

三海村位于房县城关镇,209国道与谷竹高速在此交汇,面积9.5平方公里,辖980户3200人,贫困户288户596人,人文历史厚重,自然环境优美,是鄂西旅游圈武当山与神农架的天然驿站。近年来,该村在县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等不靠,以乡村旅游扶贫为抓手,文化大院为动能,文化农家为细胞,走文化为“媒”、美丽为“姿”、农家为“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串珠成链、点线成片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之路,让养在深闺无人问的贫困村,破茧成蝶、华丽嬗变为全省文明村。

文化旅游富万代

既解决当前之困,又考虑长远发展,把农村当作景区建,把农业当作景观抓,把农民当作业主育,农旅互兴,产景相融,扬“美”所长,借“美”发力,变美丽“姿本”为脱贫“资本”,变绿色红利为金色福利,推动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全面对接。

坚持景区化取向,促农村就地转形。追求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采取“四个一点”筹资千万元,持续解决“水电路气房”,新修水泥路13.8公里、沼气400口,,安装太阳能路灯138盏,实现水、电、路、气户户通、家家到。改造仿唐民居82户、危房24户,搬迁27户,形成了“白墙灰瓦压脊梁,红线列架古门窗,圈厕沼气藏屋后,路畅树绿满院香”的美景。升级改造电网、有线电视网、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建成集村部、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邮站、电子商务点、便民超市等一体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个,创造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对原有树木、景点予以保留,对枯枝、杂草、垃圾集中清理,将违章厕所、猪圈等建筑予以拆除,实现形态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基本解决了吃、住、行、游、购、娱。如今三海,青山绿水间,新楼幢幢,白墙片片,依山而筑,逐绿而居。美丽的田园风光,纯朴的乡风民俗,爬满青藤的院落,郁郁葱葱的山脉,还有挂在村民脸上的笑容,给人花园式休闲农耕的芬芳,小桥流水人家、满目风景如画的美好感受。

坚持绿色化突破,促农业就地转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农村美起来与农民富起来互促互动。坚持“见空植绿、逢缝插绿、土不露天、不留死角”,植树造林5000亩、道路绿化50公里、庭院绿化900户,培育林果基地2100亩、蔬菜基地1000亩,筹建观光、休闲、示范、销售一体化生态园1个,推动森林覆盖率由50%升至90%,实现了美化家园与发展经济双丰收。如今,漫步三海,近看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远眺群山沟壑和乡村田野,青满眼,绿满坡,犹如人在画中游,画从脚下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智慧农民”陈运林流转土地30亩建生态园,错位推出樱桃、桃子、葡萄、西瓜、冬枣等10个原生态果蔬,当年创收2万元,今年突破10万元。

坚持职业化培育,促农民就地转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除少部分劳务输出外,大部分采取就业型、创业型、帮带型就地安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班学、院校训,能人帮、企业带的方式,确保户平1名“明白人”“当家人”。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组织村内9家民营企业、30多个农家乐、300多户黄酒农家,就地安置一批;协调本村30多个“包工头”“农场主”,帮带就业一批;扶持创办生态园、家庭农场、农家乐、盆景、根艺、奇石、花卉、苗木等实体,自主创业一批。把农民绑在乡村旅游链条上,既增加收入,又提升了旅游品质,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家里,激发了乡村造血功能。“时尚农民”戢太林返乡创业,经过两年打拼,已拥有加工车间1个、盆景400多盆、根艺200多件,年创收5万元,同行李观喜说“做文化农家,经济上享受了,精神上也享受了”。

文化农家富口袋

创造精准到户的“家庭经济学”,唱响有十星评级、有文旅家业、有文明家风、有文化品位、有优美庭院的“文化农家”主打歌,用无数“文化农家”托起乡村旅游梦,用好生活、好房子、好习惯、好风气,开创“富了口袋、富脑袋,富了当代、富万代”的美好生活。

住在农家,建绿美农家。发动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间,打造庭院经济走廊、花木景观带。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开发、一户一景的办法,把上级惠农政策当“药引子”,使70%的农户拥有了庭院经济,90%的农户加入绿色经济。开展绿色家园行动,美化村庄、吸引游客。组建保洁员队伍,构建户分类、组集中、村转运保洁机制,定期对渠塘堤坝清淤排污。随着一幢幢乡村别墅拔地而起,一个个农家花园对外开放,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在山水房县徐徐铺开。路宽了,灯亮了,坑塘变身新广场,文化墙上绘文明。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满院春色,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绿美农家富了百姓、美了乡村、活了旅游。敢于第一个摘桃子的陈金先,人爱美、有品味,没事就在院子里种瓜果,有空就在美环境,开办“水云间”农家乐后,收入轻松突破10万元。“水云间、果满园,菜土气、景美气,吃了还想来,来了不想走”的游客印象,让老陈名气越来越大。

乐在农家,建欢乐农家。解决文化民生,让农民唱起来、舞起来、乐起来,让农家有鸟叫、有绿色、有笑声。筹资2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大院、文体广场、三海之声、道德讲堂、三留守之家等文化设施,挖掘保护古民居、老农具及传统技艺、风味小吃、乡村故事中的乡愁文化,让人们既享受现代生活,又留住人文历史印记。规范文化农家500个、成立文艺协会1个、舞蹈队1支、大爱义工服务站1个,启动“邻里守望·崇德乐善”一月一主题公益行动,制作漫画、诗歌、顺口溜等形成的政策明白墙、文明宣传墙、科技指导墙、和谐平安墙、绿色环保墙、人情新风墙、美德教育墙,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提素质、添乐趣、得实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的三海,田间地头书墨香,农耕之余,村民结伴来到文化活动中心,看看书、读读报,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聊聊天,过上了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诗意生活。昔日的麻将声、争吵声不见了,只有荡漾在文明乡风里的诗意生活。一股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力量在生长,一群文艺农民、文化农民正在颠覆传统农民印记。“最美夕阳红”杨慧萍爱唱爱跳,当义务“教练”10多年,文艺队里的服装、道具她全包,她的花娇舞蹈队走进全县大巡游。如今,她越活越年轻,家里欢声笑语 不断。

富在农家,建幸福农家。让文化农家承载起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就地致富的重任,打造百姓家里的致富舞台。3年间,发展大小农家乐32个、奇石农家30个、盆景农家40个、根艺农家10个、生态园4个,仅黄酒农家就达320户,年产酒洑100万斤,创收1000多万元,为山区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年间,全村减贫65户193人,集体经济由“零”突破为10万元,经济总收入由3700万元增至770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4300元增至7800元。文化农家让群众活得有人气、有底气、有财气。群众心情美了,腰包鼓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包工头”赵华从事建筑业,是村上有名的“百万富翁”。如今,她决定转产农家乐,筹建一家上档次、有品位、最美丽的文化农家乐,用美景美姿赚大钱。村书记陈伦林乐呵呵地说:“文化农家带来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还有和谐幸福的家”。

文化大院富脑袋

顺应人们对高尚道德与文明生活的向住,把文化大院打造成生活家园、精神乐园、文化容器、文明摇篮,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立起来,把创富求美的力量拢起来,帮助群众创造物质富有、精神富足,双富同步、文化小康与温暖和谐、韵味独具的品质生活。

构建十字价值坐标,为大院铸魂。将县委提出的“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十字价值观,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房县实施的“十字诀”。坚持载体、媒体、活动宣传相结合,开发墙体展示、榜样示范、家庭涵养、讲堂传授、十星具化等10大实践载体,推动十字主流价值观学而知、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无处不在的“十个字”,培育人们的信仰、坚强人们的意志、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人们的身心,重建起三海人的处事准则、生活态度、人伦大道与价值坐标。目前,十个字已成为209国道线上的文化景观,映照、庇护、涵育着南来北往的人们。乡贤陈福先说“县委提出的十个字为我们家庭兴旺发达和个人为人处事提供了硬杠杠,群众咋不拥护啊,本来就是传家宝嘛。”随后,他对照十个字,重修陈氏家规族训,现已成书。陈氏家族在三海已繁衍200余户500多人,族内人才辈出,经商的、从政的、上大学的高达300多人。

实施十大文化项目,为大院塑形。围绕文体广场、文化墙、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站、身边榜样、家风廊、十星文明户、文化农家、乡规民约等十大项目,引导群众住在大院、建绿美大院,学在大院、建文明大院,乐在大院、建欢乐大院,富在大院、建幸福大院。把文明道德与景观设计、实体建筑结合起来,让沉封在历史尘埃里的诗经文化、忠孝文化“活起来”,让乡村成为传承文明道德、体现自然特色、反映时代进步的“风景线”“策源地”。孝父母、爱兄妹、和乡邻的忠孝好儿子徐超,修德行、讲规矩、守礼仪的美德好少年李洋鹏,担道义、重情义、执仗义的友善好乡邻蒋大举,勤致富、勤节俭、勤修身的脱贫好榜样陈运林等三海人身边的榜样,唤发起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道德热情,搭把手、帮个忙的邻里守望之风刮起来。文化大院让人们受到美的教育,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让人们认识到勤劳节俭传家远,好吃懒做难致富。学习型农民余唐建说“文化大院就是发展舞台,也是生活导师,闹矛盾时、想不开时,看看墙上的家庭美德三字经、三海文明公约”,顿时豁然开朗”。

培育两大文明新风,为大院提气。立破并举,补短板、破瓶颈。倡导“123456”人情新风和“三清四净八无”清洁家园,谋划接地气、沾土气、聚人气、冒热气的乡规民约、黑红榜、曝光台、家风家教、十星创建、乡风协会等实践载体,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好卫生、好秩序、好民风、好风景、好故事、好舞姿、好声音等大美文明风刮起来,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喜事简办的人情新风正在形成。李老今年90大寿,子女准备大庆,他坚持节俭办酒,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家庭聚餐,亲戚朋友的贺礼也一一婉拒,受到群众普遍好评,家人也感到寿礼办得很轻松、很有味儿。如今,村里的鞭炮声不见了,歌舞声响起来;车队走了,舞队来了;请客送礼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脏乱差不见了,“五讲四美”回来了;停长丧、建豪墓的少了,孝父母、和乡邻的多了。

勤劳纯朴的三海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稳扎稳打。三富三海的一剂良方,悄悄地让群众过上好生活、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静静地带来了生态好、村庄美、百姓富。在“忠孝礼义信简俭平顺和”价值明灯指引下,向更高层次迈进,三海更加铿锵有力。

(作者系房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