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商杯”“德行十堰·十大孝星”候选人名单公示

2016-09-18 10:51   十堰文明网  

十宣通(2016)20号文件《关于在全市开展“德行十堰·十大孝星”评选活动的通知》下发后,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妇联、老龄办和市直各单位积极组织推荐申报“十大孝星”候选人。截止9月10日,已收到102份“十大孝星”候选人资料。9月12日,经过评审委员会认真核实和初评,目前已推选出40名“十大孝星”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如有疑问,广大市民请联系“十大孝星”评审委员会。电话:0719——8205673。

为评出我们身边真正的敬老孝星,请各位市民积极参与!市民可通过十堰日报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syrbweixin)、十堰晚报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sywb8110110)、十堰政府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syfb0719)投票评选,也可通过《十堰日报》为“十大孝星”点赞。

点赞卡请寄十堰市人民中路58号十堰日报社马桂滨收。

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十堰市妇女联合会

十堰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十堰日报社

2016年9月13日

陈宁田:离异女婿义薄云天养双亲

1985年,24岁的竹溪县龙坝镇吴坝村村民陈宁田,入赘该村李著光家,与李著光大女儿李广春结婚。随后两人一双儿女相继出世。1994年,李广春与陈宁田离婚,远嫁江苏。忍受着离异之痛的陈宁田,面对在当地没有依靠的李著光夫妇说:“进这门的时候我就说过,要为二老养老送终,只要你们不嫌弃,我说到做到!”2003年,李著光因病瘫痪在床,陈宁田精心伺候,每天给他喂饭、洗漱,不厌其烦。两年后李著光去世,陈宁田一手料理了后事。多年来,陈宁田一人养育儿女、奉养李著光夫妇。提起他,左邻右舍无不交口称赞。

陆龙武:不顾残疾之身义务孝老15年

竹山县城关镇二道坊村残疾人陆龙武,照顾孤寡老人华福录和吴双成整整15年,在当地传为佳话。陆龙武上有老下有小,是一家六口人的顶梁柱。2002年,陆龙武到二道坊村的马家坡办事,发现了在岩洞里住着的华福录。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接济华福录。吴双成也是二道坊村人,从外地流浪回来后没去处,就和华福录住在一起。陆龙武知道后,每次特意多送些粮油供两人生活,后来帮他们租了一间房让他们居住。2013年9月吴双成因病去世后,陆龙武将老人安葬了。村里人感叹,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未必能做得这么好。

黄天强:用行动诠释孝道

黄天强,今年59岁,郧阳区人。他全家7口人,上有80多岁体弱多病的父母,下有一个残疾的弟弟,弟弟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卧床不起的父亲,他就睡在父亲床边,帮他穿衣、洗澡、喂饭、按摩,每天重复着这些烦琐的工作。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原本能帮助他的妻子坐到了轮椅上,妻子病得连最简单的吃饭、如厕都不行。黄天强白天干活,晚上回家做好饭,再喂妻子,每天坚持给她按摩,陪她聊天,鼓励她安心养病。他始终以赡养老人最光荣、爱护妻弟最光荣为信念,多年来对他们不离不弃,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郑隆甲:四世同堂孝老爱亲

郑隆甲,茅箭区武当路街办人,他悉心照顾双亲四十余载。他在家中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所有重担,无怨无悔。1987年父亲患上偏瘫,全靠郑隆甲夫妇照顾,这一照顾就是五年,直到父亲离世。1996年,由于工作调动,郑隆甲将母亲接到城里一起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郑隆甲的儿子已成家立业并添了孙子,四室同堂。2005年、2009年,年迈的母亲两次住院,郑隆甲日夜守护在床边。在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93岁的母亲如今身体硬朗,能单独乘坐公交车。

赵大满:照顾瘫母病妻熬白头

赵大满,男,1943年出生,房县城关镇人民政府退休干部,曾获“十堰好人”荣誉称号。1982年,赵大满的母亲因一次意外事故瘫痪在床,他白天在几十里外的单位上班,晚上要回家照顾母亲。两年后,妻子患上精神疾病,虽然多次治疗,但病情很不稳定,一犯病就骂人、打人,时常损坏家里的东西。他一个人既要照顾母亲和妻子,又要照顾4个孩子,从未叫过一声苦。98岁的母亲离世后,他把全部精力和爱心倾注到妻子身上。如今,赵大满虽然头发花白,但他无怨无悔。

张兴兰:75岁儿媳与百岁婆婆情深似海

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集团新村社区的老老少少都知道,年过百岁的老人王玉凤有需要帮忙的事不找她儿子,专找她儿媳妇张兴兰。目前75岁的张兴兰,几十年如一日照料自己的婆婆。王玉凤跟着儿子井景华、儿媳妇张兴兰一起生活达54年。54年来,张兴兰对婆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婆婆生病,张兴兰请假照顾老人,每天给老人做饭送饭,晚上陪老人住在病房;在生活中,张兴兰坚持给婆婆洗澡,洗衣服,伺候得婆婆笑容满面。如今,王玉凤老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都很好。

张伟:用爱撑起温暖的家

房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张伟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妻子、儿子和大侄子。还有一个温暖的大家:父母、兄弟五人及其家人、两个孤寡聋哑的舅舅。在这个大家庭里,张伟夫妇是主心骨。1999年,张伟二弟患尿毒症需要换肾、二弟媳又患白血病,在那段日子里,张伟和妻子一边忙工作,一边精心照顾弟弟和弟媳。二弟、二弟媳因医治无效相继离世,张伟把他们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供孩子读书。张伟和妻子对待双方父母都很孝顺,经常回家看望老人。为让两个舅舅安享晚年,张伟夫妇出钱租房并装修,让两个舅舅住在里面,对他们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

于素花:视公公婆婆如双亲

于素花,女,1963年出生,张湾区人。2000年和1994年,于素花和丈夫先后从公司下岗。丈夫下岗后在外面工作,她为了照顾公公婆婆就留在家里。2012年5月,婆婆因胃出血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于半个月后康复出院。就在婆婆出院一个多月后,公公又因突发高烧昏迷不醒被送到医院。公公昏迷期间大小便失禁,她没有任何迟疑,悉心照顾公公。清醒后公公感到很难为情,说让儿子来照料。而于素花说:“我早就把你们当成我的亲生父母了,子女照顾父母天经地义,有什么难为情的?”

杨正科:传承美德大爱无边

杨正科,男,53岁,中共党员,现任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余家村副主任、文书、老年协会会长。他将岳父岳母接到自己家赡养,让二老安度晚年。岳父患食道癌病故在他的家里,咽气的那一刻躺在杨正科的怀里。90多岁的岳母小病不断,他就经常用轮椅推着老人去就医。老人逢人就说:“我这个女婿对我像亲生儿子一样。”杨正科自1990年具体抓老龄工作以来,全村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享受农村低保,老年人优待证办证率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100%。目前,全村孝老爱亲蔚然成风。

徐航:全国“最美中学生”的孝亲人生

2001年,徐航出生在竹山县宝丰镇。在他7岁时,家里发生大变故。这年6月,母亲不小心跌倒,左大腿颈骨粉碎性骨折,这时父亲提出离婚并要强行带走小徐航。年仅7岁的徐航拒绝随父亲离开,选择留下来陪母亲生活。母亲瘫痪在床,辍学在家的徐航悉心照顾母亲。切菜、做饭、养猪、种菜……徐航样样学着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医院免费为徐航母亲做了手术,徐航得以重返校园。2010年,他被评为湖北省首届“美德少年”;2016年,他当选全国“最美中学生”。

谢守富:汉江之子仁孝为怀

滔滔汉江水,悠悠金钱河,养育了一位热心慈善事业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他就是出生在郧西县夹河镇大王沟村,现任江苏省徐州海天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谢守富。他人虽在外地,但每年都要抽出3个月回郧西照顾父母。他每次回郧西都会带上子女,让他们多与爷爷奶奶交流,尽一点孝心。只要是回到郧西,他每天坚持陪父母散步聊天。只要家乡有事,他就鼎力相助。近年来,他为夹河镇累计捐资达一百多万元。2010年5月1日,他捐资50万元,为村里“五保”老人建起了老年公寓。

谢爱华:和婆婆心心相印的好儿媳

2001年,24岁的谢爱华与王俊喜结连理。王俊的父亲早逝,从教师岗位退休的母亲身体多病,且视神经萎缩,双目接近失明。自结婚开始,照顾婆婆的重担就落在了谢爱华的身上。婆婆血压、血糖高,在饮食上,谢爱华就尽量做清淡口味的饭菜。谢爱华是竹溪县实验小学的骨干教师,工作之余,她想出很多照顾婆婆的好办法: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买菜,她就在周末到市场或超市多买一些菜,洗干净后储存在冰箱里;白天没有时间洗衣服,她就晚上洗。在谢爱华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病情逐渐稳定,对生活充满信心。

肖玉萍:福利院孤儿们的“妈妈”

自幼父母双亡,在福利院长大的肖玉萍,如今成了福利院孤儿们的“妈妈”,孤寡老人的“女儿”。1981年6月,高中毕业的她毅然选择回到竹溪县社会福利院当一名护工。几十年来,她用自己的力量使无数孤寡残疾老人和孩童感到温暖。福利院中,相当一部分孤儿身体有缺陷。虽然人生有不幸,但孤儿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肖妈妈”!她视院民为亲人,精心护理、关爱照顾孤寡残疾老人和孩童。多年来,她一次又一次送走了参军、上大学的孤儿,为生病的院民寻医问诊。孤儿陈天宝参军多年,回福利院探望时还一直喊肖玉萍“妈妈”。

向茜茜:柔肩撑起一个家

向茜茜从13岁起,就边读书边照顾高位截瘫的父亲、年迈的爷爷和年幼的弟弟,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2003年,向茜茜的父亲向显友在山西一煤矿打工时,不幸在一次事故中颈椎被砸断,造成高位截瘫。为了给父亲治伤,家里花掉了所有积蓄,变卖了房屋,在外租房生活,妈妈被迫外出打工挣钱。当时,正上小学的向茜茜挑起了重担。16岁生日那天,父亲让向茜茜的弟弟悄悄买了半斤猪肉,准备给向茜茜包饺子吃。可向茜茜把饺子都喂给父亲吃,她说:“爸爸身体有病,应该吃得好点,才好得快些。”

温太香:照顾瘫痪婆婆27年

温太香,生于1962年,是下岗职工,2015年度房县好人。她几十年无怨无悔,用孝心、爱心撑起一个温暖的家。1989年她刚结婚六年,婆婆尹世秀就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从此温太香便承坦起照顾婆婆的任务。2003年,温太香成了下岗职工。为了挣钱养家,她与丈夫开了一家裁缝店。她每天4点钟起床,把孩子和婆婆安顿好后去上班。一天之中往返几次搀扶婆婆上厕所、休息,给婆婆做饭喂饭。2010年,婆婆大腿意外骨折,全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温太香就放下所有的工作,专职照顾婆婆。有了母亲的言传身教,温太香的儿女特别孝顺。

王中英:全家人的主心骨

王中英,丹江口市石鼓镇中心小学教师。1994年她嫁到婆家后,上有年过七旬的婆祖母,下有6个正在读中小学的弟弟、妹妹。为保证一家人的吃喝,每个节假日,王中英都要下地劳作。1978年,婆婆黄林叶不幸双目失明,王中英带着老人到多家医院接受治疗。她遍访中医,求得偏方后,白天上山挖中草药,晚上为老人熬药按摩。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治疗,老人的视力基本恢复。1995年春,婆婆不幸中风瘫痪。此后7年,王中英每日除了教书,就是照顾婆婆,直到婆婆离世。2007年夏的一天,王中英的婆祖母不慎摔折腿骨。王中英又毫不犹豫担起照顾婆祖母的重任。

王大芝:带着公公改嫁的好媳妇

王大芝,竹溪县丰溪镇丰溪村村民。1999年丈夫毛昌永意外去世后,公公毛和易变得无精打采,整日唉声叹气,茶饭不思。王大芝说:“爸,你放心,昌永走了,还有我呢,有我一口饭吃,绝不让你饿着。”王大芝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乡亲们心疼她,劝她改嫁。王大芝对每一位前来说媒的人说:“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嫁必须答应我带着公公一起嫁。”2001年,王大芝带着公公改嫁到同村李得才家。十年如一日,王大芝和丈夫把毫无血缘关系的公公照顾得无微不至。2009年毛和易生病住院,王大芝夫妇轮流照顾他。

王大梅:用意志和爱踏平生活坎坷

王大梅,武当山特区信访局干部。2002年10月,王大梅父亲患胃癌去世。12月,当她还沉浸在悲痛中时,相知相伴十几年的丈夫在去丹江口市出差的途中遭遇车祸意外身亡。丈夫是婆婆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的突然离世,让年近七旬的婆婆悲伤过度频频晕倒。王大梅强迫自己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来,扛起这个家。2008年的一天,婆婆突然半夜吐血尿血,她连夜找车把婆婆朝太和医院送,婆婆在太和医院住院的3个月里,她日夜守护。婆婆出院后的3个多月里,她每天给婆婆做各种各样的食物。她还为婆婆抓中药,每天给婆婆熬制中药调养身体。

苏成英:用17年的坚守诠释孝道

在张湾区红卫街办炉子沟村,苏成英在丈夫意外去世后,没有抛下重病的公婆,用十几年的坚守诠释孝道真谛。1999年5月4日,苏成英丈夫因交通事故意外身亡。公公身体不好、婆婆患有神经系统疾病,8岁的孩子在上小学。2003年至2004年,婆婆先后住院四次,病越来越严重。为给婆婆治病,苏成英花光了她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就在婆婆去世的第二年,公公郝天国查出患有空洞型肺结核,而且病史很长。苏成英遵照医嘱,戴着口罩给公公洗衣做饭,照顾公公。苏成英费尽心力,51岁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任传伟:把“远走”的母亲接回家

任传伟,男,出生于1977年5月,茅箭区人,十堰市天堂乐葬礼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荣获“建功湖北优秀农民工”、“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十堰市劳模”、 “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市天堂乐葬礼有限公司被授予2013年度“敬老文明号”窗口单位。任传伟少年时,其母“远走”河南。1999年春,忍不住对母亲的思念,任传伟去了趟河南。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任传伟正式向母亲、继父坦言:“我要把你们全家接到十堰住,母亲虽然没养育我,但给予了我生命。”接回母亲一家后,一家人共处,家庭和睦。

莫亚非:再苦也要照顾好生病的妈妈

莫亚非,男,2001年出生,茅箭区茅塔乡中心学校学生。他获“湖北美德少年”、“湖北好人”等荣誉。“妈妈不是不爱我,是因为她有病才不认识我,我要好好照顾她。长大了,我一定要把妈妈的病治好!”每当有人问起莫亚非照顾妈妈累不累时,他总是这样说。莫亚非的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没有劳动能力。三四岁的时候,他就用柔弱的小手一口一口喂饭给妈妈吃。天冷了,他给妈妈添衣服;天热了,他搬个小板凳在门前给妈妈扇扇子。5岁的时候,莫亚非就开始做饭、洗衣服。尤其农忙时节,瘦弱的他积极帮父亲干活,样样都会干。

罗芳:从小孝到大孝的华丽转身

30年前的一个夏天,在市场上采购物品的城区市民罗芳认识了李桂英、廖光京夫妇。不久,李桂英、廖光京夫妇唯一的儿子不幸溺水身亡。经常前去探望的罗芳便成了老人的精神支柱,被视同亲生女儿。

爱一个人是孝,那么爱更多的人呢?2013年,罗芳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北京四季青敬老院,从最基层护理员做起,每天给老人洗脸、洗澡、洗脚,给失能老人做特级护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她都做得很好。2014年,罗芳倾尽所有投资的寿松苑老年公寓在福银高速十堰西出口处落成。罗芳聘请专业管理团队抓好管理,对入住的老人实行24小时专人看护。

刘学举:照顾“五保”老人十年如一日

刘学举,男,中共党员,竹山县柳林乡洪坪村村民,曾荣获“湖北好人”、“十堰市道德模范”等荣誉。2010年6月19日,在刘学举家生活了20年的罗甫桂老人安详离世,这是刘学举送走的第7位老人。在刘学举家养老的共有10位老人,其中6位是“五保”老人。汪少秀是刘学举的婶婶,叔叔健在时,曾对刘学举说:“学举啊,如果哪天我死了,请你像养活其他老人那样养活你婶婶吧,她在你那儿我放心!”2003年,叔叔去世,刘学举请人把婶婶背回了家。除了汪少秀,刘学举还赡养了智力低下的石泽美及其47岁的儿子等人。

蔺永福:时刻心系老年工作

蔺永福是郧阳区县级退休干部。2011年,蔺永福担任郧阳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后又担任郧阳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郧阳区老年人摄影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郧阳区老年人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尽管身兼数职,他却从不当“甩手掌柜”:一是力争为老年人习练、展演、竞赛争取最好的场地、最好的服务;二是身体力行对工作进行总结。为了写好每个材料,他苦思冥想,反复修改。2012年参与编纂《郧阳武术协会史》时,他加班加点工作,搜集、整理资料。即使老伴住院,他也是边照顾老伴边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郧阳区老年人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李帅:苦难中长大的孝心男儿

李帅,男,今年20岁,竹山县得胜镇八道关村人。父亲李德树在李帅四岁时,在外务工因工伤导致全身瘫痪。为养活一家人,母亲随村里人外出务工。父亲出事后的前几年情绪低落,一直有轻生的念头,李帅对父亲寸步不离,时常劝导父亲。夏季,为给父亲洗澡,年幼的李帅借来邻居的小推车放在床前,将父亲挪到推车上,细心为父亲擦身子、洗脸、洗脚。为了让爸爸和妈妈在他身上看到希望,李帅拼命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帅最终考上了大学。在他的照顾下,李德树的双手已经可以做些简单的动作了。

李俊:福利院院民的“好女儿”

李俊,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心福利院院长,县劳动模范。11年来,李俊以院为家,把福利院老人当亲人,谱写了一个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李俊上任第一年,福利院共收获玉米15000多公斤、油菜籽2000多公斤、洋芋20000多公斤、黄豆1000多公斤,出栏肥猪24头,成了建院以来第一个丰收之年。福利院的收入以后年年上升,芝麻开花节节高。2013年6月该院整体搬迁,建成花园式中心福利院,供养“五保”老人近百人。2008年腊月持续下大雪,可能出现险情。那个腊月,她每晚在院内守夜,家中那顿年夜饭硬是没吃上。

李敬会:仁心医术显大爱

李敬会,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与睡眠医学科主任。李敬会常说:“从事老年医学科与睡眠医学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要考虑得更全面、周到;在病情的观察中要仔细、务实;在沟通时要多一些倾听、耐心;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要多一些关爱和理解。”李敬会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对每个患病老人,李敬会都会留下自己的电话,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他们打来电话,李敬会都会耐心听他们诉说、给他们解答问题。对病人多一些理解、关爱,不仅李敬会是这样做的,她带领的团队也是这么做的,她所在的科室多次被评为“巾帼文明岗”。

李洪兰:照顾瘫痪公公23年

李洪兰,女,生于1960年8月,房县尹吉甫镇榔口村村民,2015年度房县好人。李洪兰的公公高正科现已93岁,70岁时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眼睛失明,婆婆智力低下。因为丈夫高天海要外出挣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地里的庄稼,全靠李洪兰一个人照顾和打理。对于她来说,已经习惯了累。但作为女人,她却要面对照料公公时所出现的尴尬情况。公公不能下床,每到上厕所,就需要人帮忙,这时李洪兰就要扶着公公。有时外出忙一阵回来,公公已经把床单给尿湿了。这时她不得不给公公擦洗身体,换衣服。就这样,李洪兰一坚持就是23年。

柯玉楚:23位孤老的孝子

柯玉楚,1941年出生,现任竹溪县龙坝镇关家沟村主任。几十年来,他家先后供养“五保”老人23人,其中5位是2003年前开始供养的,他没拿过一次供养老人相关政策补贴。他按照当地风俗,先后为8位孤寡老人披麻戴孝送终。柯玉楚9岁时,曾目睹他的小学老师从河边救起一名落水的老年盲人乞丐,后来这位盲人就住在老师家。受老师影响,从小他就有一颗怜悯之心。1961年,他看到村上“五保”老人王正楚生活困难,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主动把老人接回家养起来。这一养就是10年,直到王正楚83岁去世,柯玉楚把他安葬。

柯昌芝:爱院如家视老人如亲人

柯昌芝,竹溪县人,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曾担任副乡长等职务。2004年2月,她服从安排来到该县水坪镇中心福利院工作。柯昌芝把福利院当家,把福利院的80多位“五保”老人当亲人。郭玉英大娘2006年入院时经常与人争吵,柯昌芝发现后便与她结成对子,把郭玉英的寝室安排在自己寝室隔壁,不仅照顾郭玉英就寝,而且经常跟她促膝谈心。经过半年努力,郭玉英越来越合群了。2007年5月10日深夜,付全礼老人突然患病,柯昌芝得知后迅速将其送到医院医治,还安排两名工作人员与医护人员共同照顾付全礼。

龚仕运: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龚仕运生于1963年,是房县青峰镇青峰小学老师,房县优秀教师,也是一位上门女婿。近十年时间,他家里三位老人身患重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妻子患上严重风湿病、骨质增生病。一大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到他一人肩上。但他坚强面对生活,在做好教师工作的同时,照顾家中老人的饮食起居,想尽办法为父亲、岳父、岳母、妻子治病,负债10多万元。为父亲、岳父养老送终后,又竭尽所能让岳母和后妈安度晚年。同时,想方设法,供养子女读书。

郝天华:老干部的“主心骨”

以前,郝天华只是东风公司十堰离退休职工服务中心干休所的一名勤杂工。1993年,70多名老干部联名向东风公司领导请愿,推选郝天华出任干休所所长。工作以来,他能把每位老干部的各种信息倒背如流。对于老干部的求助,他从不推脱。他还改进干休所工作方法,为老干部提供各种便利,改善所里生活环境,每周接老干部外出游玩。如今,59岁的郝天华依然是老干部的主心骨,他们办理房产过户、财产分割、遗言遗嘱等,都会来找郝天华。

胡德香:只身照顾五位亲人

胡德香今年38岁。2008年,经人介绍,她嫁给了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阳西沟村小伙王海燕。从此,丈夫挣钱养家,她在家担负起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患有白内障的大伯、智障的小爹以及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哥哥的重任。小爹王传安患肠梗阻,她想着法地为他做不同口味的饭菜;大伯王传清双目失明,她就给大伯当眼睛,大伯想去哪里她就带他到哪里;哥哥身子无法直立,她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帮哥哥穿衣、吃饭、洗脸;公公患有胃病,婆婆有心脏病,她就把家务全部承揽下来,不让他们费一点心。

陈克虎:悉心照顾瘫痪父亲

陈克虎,今年40岁,现为十堰城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56路公交车驾驶员。陈克虎的父亲今年77岁,2010年7月突发脑出血,经抢救,虽保住性命,但从此瘫痪在床,完全无自理能力。姐姐、哥哥离得较远,母亲体弱多病,照顾父亲的重任就落在陈克虎身上。他工作繁忙,女儿刚上小学也要他照顾。但他仍每天抽出时间给父亲端水喂饭,擦洗身体。由于父亲大小便失禁,经常弄脏衣裤、床单、被褥,他及时为父亲换洗,从不嫌脏怕累。每天晚上他坚持给父亲按摩、泡脚,多年未间断。在他精心照料下,父亲从没长过褥疮。

胡士华:事必躬亲的幸福院院长

胡士华今年63岁,是郧阳区柳陂镇中心幸福院院长、马鞍村党支部书记。自1982年到幸福院工作起,胡士华就把精力放到了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马鞍村村民身上。34年来,他先后照顾了近千位老人,并为其中500人养老送终。至今每逢节日,他都会为这些老人烧纸、扫墓。2011年,他多方筹资,建起了一座寄养园,把当地的孤儿和智障青少年寄养起来,为他们传授知识,护理他们的生活。在他的辛勤付出下,柳陂镇中心幸福院跻身“全省百强福利院”,2016年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暨社会保障兜底示范工程。

高明平:特殊家庭里的孝子

高明平生于1965年5月,现在是房县五台乡福利院院长、房县第二届十大道德模范。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病,岳父岳母长年患病,妹妹因智力低下,成家后仍在家居住。为了照顾这个大家庭,他放弃了进城工作和外出挣钱的机会,留在家乡,敬养四位老人、支撑起三个家庭。2013年11月,高明平调到五台乡福利院担任院长,他又把对长辈的孝心,用到了福利院孤寡老人身上,他和院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他们打扫卫生,给他们改善伙食,把曾经破败不堪的福利院打造成老人安享晚年的后花园。

付元华:道德模范的大爱情怀

付元华生于1976年9月,是房县城关镇小西关社区居民、房县第二届十大道德模范。2001年9月,付元华父亲过世,她和母亲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起照顾家中86岁的奶奶。奶奶患有脑萎缩,双目失明,她就和妈妈精心照顾奶奶的日常生活,为其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她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供养妹妹完成学业。结婚后,她的小姑子年幼,婆婆患有先天智障和后天精神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付元华毅然把婆婆接到家里,伺候婆婆饮食起居。小姑子和妹妹长大成人,她相继为她们操办婚事。

方友国:乐当孤寡老人的好儿子

2005年,竹山县麻家渡镇政府干部方友国受组织委派,担任镇里牌楼福利院院长。十多年来,他创新福利院管理制度,实施“半月谈心”活动,开展“五好院民”评选,极大地调动了院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一次,为找回一个走失的聋哑老人,他接连找了十天十夜,最终在一片荆棘丛中找到老人,并把老人背回福利院。他以福利院为家,逢年过节都和那里的老人一起过,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被评为“全国爱老敬老先进个人”,在他的努力下,2012年、2013年,牌楼福利院先后荣获“十堰市模范福利院”、“湖北省民政厅‘三星级’福利院” 称号。

陈世兰:四十年如一日孝敬婶娘

40年来,郧西县景阳乡小河口村村民陈世兰精心照料着丈夫的婶娘庞忠英,尽管婶娘和她是远亲,她没有赡养义务,她却把婶娘当亲生母亲看待,每天早上、中午伺候完婶娘穿衣、吃饭、洗脸、洗脚,才下地忙农活。尽管已过花甲之年,陈世兰仍每天悉心照顾婶娘,在她的照顾下,婶娘已过90岁生日。很多乡亲心痛陈世兰,说陈世兰傻,自己年岁已高,家庭条件又差,还要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婶娘。但更多人说起陈世兰,充满敬意,大家都说,她虽不是庞忠英的亲人,却比庞忠英的亲生女儿还要亲。

崔 艳:守着四位聋哑亲人不离不弃

竹山县竹坪乡安河口村10组村民崔艳嫁到夫家第二年,婆婆因患白内障双眼失明,精神一蹶不振。崔艳比谁都着急,她四处为婆婆求医,一有空就跟婆婆聊天,把村里村外的新鲜事讲给婆婆听,给她解闷。婆婆把崔艳当女儿,丈夫潘中军对她的孝行更感激在心。2001年,家境渐好,丈夫体谅她的心思,把距家10多里地的岳父母和不会说话的大舅哥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而崔艳也十几年如一日,每天伺候现已80岁的婆婆,眼睛失明、耳朵失聪现已88岁的母亲,耳朵失聪现已89岁的父亲,和不会说话现已52岁的哥哥的生活起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