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代会 喜看新成就”系列报道之九:强“三农” 奔小康

2016-11-23 19:15  

房县新闻网讯 记者 刘宏贵 报道:仓廪实则民安,农强则百业兴。“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兴农、项目强农、政策惠农、改革活农”战略,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坚持百姓情怀,坚持工业化的理念、项目化的手段抓农业,全县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了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新局面。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万峪河乡栗子坪村舌尖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大棚一个连一个,大棚内,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蘑菇簇拥着生长,数千根菌棒排列整齐,十几位村民正忙着采摘鲜菇。

万峪河乡栗子坪村村民 张丽华:“一天60块,一个月做一二十天,一年万把块钱。”

房县舌尖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是2014年万峪河乡党委政府引进在外创业人士解洋返乡创业成立的,合作社投入资金300多万,流转土地90亩,吸纳200多户村民入社,把原来小面积分散种植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现一期种植代料食用菌30万袋,村民足不出户便可常年在合作社务工挣钱,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致富脱贫。今年合作社投资建设一座日烘干两万吨的湿菇电烘干房和一座500吨容量的冷藏库,由于科学种植规范管理,今年香菇产量大大提升,同时已实现网上销售。

房县舌尖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解洋:“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分散管理,准备明天发展到80万袋,后年发展一百万袋,争取在后年在产值上翻两番,效益上翻一番,带动这里边两个村五百户脱贫致富,大家一起奔小康。”

如今,在房陵大地,像解洋这样的新型农民还有很多。他们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种养殖业,在让自己腰包不断鼓起来的同时,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2016年,预计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4亿元,比2012年增长69.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3元,比2012年增长85.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油生产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粮食总产平均为15.13万吨,粮油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四个百万”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食用菌、核桃、山羊、蔬菜、大鲵、烟叶等为主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长短结合、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2016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达7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41亿元,全县园区建设面积达到1.5万亩,特色农产品订单面积达60多万亩,培植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2家、专业合作社381家、家庭农场216家,“房县黄酒”“房县娃娃鱼”“房县冷水红米”“房县绞股蓝”“房县白及”“房县北柴胡”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房县绞股蓝”“房县白及”“房县北柴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通过核准,“九湖湿地”“神农顶”蔬菜商标已得到国家工商局受理。全县累计在食用菌、蔬菜、豆制品、茶叶、畜产品等领域获得“三品”认证42个。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五年来共兑现惠农资金达10.7亿元,农民人均年平政策性增收300多元,培训农村劳动力达9.8万人,累计输出劳务5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1亿元。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竹房城镇带房县片区通过五年的建设,城关、红塔、军店、化龙堰、窑淮“一城四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基本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创建“生态家园”51个,窑淮三岔、野人谷桥上等10个村获得市命名表彰。

五年宏图已写就盛世华章,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房县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房县,正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